返回第278章 洛阳再政变(2 / 3)  单机南北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侍中,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

    在孝文帝改制的时候,左右重臣为了方便进宫议事,所以当时彭城王元勰、李冲、崔光这些改革重臣,基本上都加了侍中的加官。

    孝文帝后,宣武帝时期的权臣高肇,也同样加侍中的头衔,左右政事。

    所以到了今日的朝堂,侍中普遍被认为是宰相的加衔,而同样是内朝官职的散骑常侍,则被认为是副宰相,或者比宰相低一个等的执政头衔。

    但是实际上,侍中这个头衔的唯一功能,就是可以自由出入宫廷,面见皇帝而已。

    同样是高阳王元雍,上奏朝堂,认为宰相们都在中宫内的门下省内议事,出入宫廷的手续繁多,实在是太不方便。

    而且进入中宫之后,不超过六十岁的宰相也不能乘坐撵轿,更不能乘坐马车牛车,骑马当然更是禁止的了。

    所以每次去门下省开会,宰相们都要从南衙步行到中宫侧殿的门下省,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这也是江阳王元乂不愿意进宫开会的原因,通勤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所以高阳王元雍提出,门下省本身就是因为孝文帝改革的时候,临时才成为朝廷的决策机关的,实际上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劝谏君王,负责朝廷诏令文书的下发,本身并不是决策和议事机关。

    所以元雍提出,按照旧例,“政归尚书台”,请奏元乂担任尚书令,录尚书事。

    这个说法倒也不是元雍才提出来的,其实朝堂对于门下省这个内廷机关,成为百官之上的宰相机构,早就已经不满了。

    东汉、西晋的时候,都是尚书台为尊,录尚书事就是宰相,比如曹操的养祖父曹腾,就做过东汉的录尚书事。

    而且孝文帝在设立百官的时候,似乎也考虑过以后“政归尚书台”的想法,在北魏官制中,尚书令是文官最贵重的职位之一,和三公一样基本上不轻易授予。

    元雍这个建议其实也合情合理,尚书省作为执行机关,其实权力还是很大的。

    尚书台下三十六曹,基本上负责朝廷的方方面面,由尚书令来负责尚书台的远转,同时掌控决策权和行政权,这才是完完整整的权臣。

    而且尚书台是在南衙的,不需要进入禁中范围,在南衙重臣们是可以乘坐马车甚至骑马的,这样子上下班通勤也方便。

    而且尚书省内的事情,直接送到元乂府上也很方便,不像是门下省那样,进出宫闱的文书都要核查备案才能放行,文书传递缓慢,元乂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步行去门下省内处理政务。

    这样子,元乂甚至可以将尚书省的尚书们,直接喊到自己家里来处理政务。

    元乂的党羽也很喜欢这个建议。

    门下省的官职不多,而且都是内朝官,理论上只能皇帝和太后授予,走程序麻烦。

    但是尚书台不一样了,尚书台三十六曹,下设无数的机关衙门,如果元乂就任尚书令,可以轻易的把亲信安排进入尚书台,他们就有了升官的希望。

    而且历朝历代,决策机关都是“重臣贵而走吏轻”,但是行政机关都是“走吏肥且重”的。

    原因当然很简单,决策大权这种事情,只有重臣才能染指,小吏在门下省就是个传递消息的。

    但是在行政机关,任何工作都需要具体的人来做,就给了上下其手的机会,甚至一些具体的工作,主政官员自己都不清楚技术细节,只有属下的经年老吏才清楚全部流程。

    对于江阳王的党羽来说,当然是元乂担任尚书令,对他们的好处更多。

    很自然的,元乂就被拿掉了侍中的头衔。

    ——

    正光三年,三月一日。

    本来明天是护送陈留公主出嫁队伍出行的日子。

    江阳王元乂自从被除去侍中头衔后,这些日子都在府中处理政务,连皇宫都不去了。

    但是三月一日的这天,胡太后突然临朝太极殿,召集侍中重臣们进宫,要求清算江阳王元乂,并让重臣弹劾其罪状。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元乂大惊,他连忙带领自己的府卫,准备冲进皇宫控制胡太后。

    可是元乂领着手下到了南门,南门都尉,高阳王世子元泰站在城门上,对着元乂喊道:

    “大王非侍中,不能入宫!”

    元乂这下子才明白自己被坑了,他对着城墙上的禁卫喊道:

    “吾乃骠骑大将军,速速开城门!”

    城门上的禁卫校尉迟疑了一下,但是看到高阳王世子元泰后,他立刻说道:

    “禁军只知道领军将军,不知道骠骑大将军!”

    元乂这下子慌张了,元泰干脆命令城门上的士兵射箭,元乂带来的手下立刻鸟做猢狲散。

    只有少数忠心的手下,将元乂护送返回了王府。

    这时候,一名手下劝说元乂,出洛阳去投奔尔朱荣,然后引秀荣的军队攻打洛阳。

    还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