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四十九章 时代(2 / 3)  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意就是一家子人一起干的,只是出来卖豆腐的是他一个人而已。大山哥你问这个干嘛?怎么,难道你也想干个体户?”

    “不不不,我有工作呢,怎么会去干那个。”

    话是这样说的,但董望山眼中那一闪而过的犹豫,还是没能逃过李言诚那双眼睛。

    董家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其实应该说住在煤山东胡同的,家庭条件都还差不多,一家最少都有一两个工人或者干部。

    但这个家庭条件也要看跟谁比。

    以前不让私人做生意的时候还看不出来什么,从今年开始政策放宽,允许个体经济后,他们这条胡同,以及附近几条胡同里,有脑子活泛的或者有点小手艺的,都开始悄没的做起了小买卖。

    结果这才几个月啊,做小买卖的那几家就又是自行车,又是收音机、电风扇的开始往家里搬了。

    这还得了!

    当大家都同处在一条起跑线上的时候,哪怕你家一个月比我家多挣个十块八块的也无所谓,因为大家都大差不差。

    可你家忽然有一天多挣了好多,这肯定就会引起别人的眼红。

    当然啦,背地里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这些几十年的街坊邻居肯定不会,但既然你家是做小买卖发的财,那我也做行不行?

    于是乎,这段日子以来,开始琢磨做小买卖的人多了起来。

    李言诚搭眼一看就知道老董也有这个想法。

    想了想他说道:“大山哥,现在政策虽然允许个体经济,但对具体做什么也还是有限制的,如果你有点小手艺,比如像老蔡那样会磨豆腐,像横栅栏胡同老孙那样做出来的卤肉特别好吃。

    再或者像三十号院儿的安叔那样有一手木匠手艺,那完全可以去起个照,但如果什么手艺都没,只是想像那帮子倒买倒卖的家伙一样,低价从这里拿货,转手再高价卖出去,那我觉得还是要再等等。

    倒买倒卖,这在很多人眼中还是属于犯错误,被查到了肯定要抓的,最轻也是没收违法所得,重的还有可能判刑。”

    原本眼睛还有些发亮的董望山,在听完李言诚后边这段话后,马上就变得暗淡无光。

    这还真不是随便乱说,对于倒买倒卖这种行为,现在确实还在打击范围内。

    政策鼓励发展个体经济,鼓励的是那些有手艺的人,就比如说你是个厨子,你可以起个照去开个小饭馆,类似这种的。

    像那些倒爷、南来北往的背包客,被抓住后可讨不了好。

    现在京市的街头就有那些从南方倒腾点商品过来卖的,可他们都是私下里偷偷卖,人货分离,这边谈价钱,说好了就去另外一个地方拿东西,防的就是被抓了以后损失惨重。

    大城市还能好点,尤其京市,跟政策跟的比较紧,像那些落后的地方,哪怕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依然在严厉打击这种贩子的行为。

    像那个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城,因为是私营经济的试验点,所以私营经济发展的就特别好。

    而南方开放的早,又紧靠港岛,再要不了多久港台商人就会在这边开始大肆建厂,私营经济发展的也非常好。

    北方就不一样了,上上下下的思想都比较保守,有些地方开放私营经济甚至都到了九十年代初期。

    京市也在北方,但因为是首都,接触各种政策最早的地方,老百姓闲的没事儿又都喜欢研究政策,所以脑子活泛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大家都知道,现在不比以前了,以前是越穷越光荣,现在,呵呵……

    老董肯定是没什么手艺,他本来打的主意也是想倒腾点小买卖,其实不能说是他的主意,这是他大儿子的想法。

    他今天过来李言诚这里,一是为了感谢今天凌晨人家帮忙找他孙子使的力,再就是想打听打听能不能做生意。

    毕竟,他们这条胡同里,李言诚是级别最高的那个了,对政策的理解肯定比他们这些寻常老百姓要深的多。

    现在听到说倒腾东西照样还会被打击,心中那股小火苗立马就熄灭了。

    在老董看来,他家又不是穷的揭不开锅了,没必要去冒那个风险。

    他已经打定主意,等会儿回去就跟老大好好说说,让他安心上班,以后再别想这些有的没的了。

    其实站在现在这个时代往回看,五十年代的人是纯洁的,六十年代的人是狂热的,七十年代的人胆怯的,而八十年代的人呢?是察言观色的,是迷茫的。

    这个迷茫是因为政策的改变,一下子就打破了大家固有的思维。

    怎么说呢,生活在八十年代的人,面对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当他们看到无数倒爷赚钱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时,内心里是非常羡慕的,尤其这里边还有很多老百姓眼中的二流子。

    但羡慕归羡慕,大家又不敢轻易的迈出那一步。

    而胆子大的人,敢于去探索,或者说被逼的不得不走这一步的人,在这个年代崛起的速度那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快。

    这是一个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