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11章 集装箱产业的布局(2 / 3)  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会不会导致延期。”

    “嗯,这速度也还行。”杨文东点点头,

    原先历史上是1970年动工,现在竣工,提前了2年时间。

    魏泽涛笑道:“这两个工程一旦竣工,对我们集团的帮助,是真的很大了。”

    一边有集装箱可以降低成本,另外一边港岛与九龙通车后,各种运输就方便多了,很多地方还能节省时间。

    “是啊。”杨文东也同意,然后问道:“不过还得看你这边的的集装箱生产了。”

    魏泽涛回道:“杨生,半个月前从日本购买的中型热轧压机已经调试好了,目前已经在小批量生产集装箱钢板了。”

    “行,去看看。”杨文东说道。

    在前世,集装箱产业非常大的规模下,或许一个小集装箱工厂是可以直接买到扎压好的钢板然后直接焊接;但现在就不行了,顶多只能买到合适厚度的钢板,回来还是得自己处理;

    为了生产集装箱,长兴实业也是花了120万美元买了一套大型热轧设备,投入非常高,不过如果能够大批量生产集装箱,以如今市场对集装箱的需求以及高价,很快也就能赚回来的。

    距离有点远,所以是开车去的,10分钟后,众人来到了一间工厂面前,还没下车,就听见“嘭~”的一声,感觉土地都有些震动了。

    魏泽涛解释道:“这是热轧机在工作,吨位比较大,那么大的钢板,即使采用热轧,也是需要很大力度的。”

    “嗯。”杨文东点点头,道:“这算是我们集团第一家重工业工厂了吧?”

    香港还是有一些重工厂的,但长兴集团这十年来基本上都是做的轻工业,一些技术含量稍高的电视机,也不算重工业。

    魏泽涛道:“是的,在香港做这种重工业太麻烦,但要做集装箱只能在香港做热轧,因为热轧之后的成品钢板,运输就很不方便了,哪怕从湾湾运过来也是非常麻烦的。”

    “钢板是从日本进口的?”杨文东又问。

    魏泽涛回道:“是的,附近也就日本有这个生产能力,湾湾虽然也有钢铁厂,但没有这种规格的生产线,所以做不了。”

    “短期内也只能如此了。”杨文东道。

    在香港做集装箱热轧及焊接就很费劲了,再做炼钢几乎不太可能,除非买粗钢回来炼制精钢,但短期内肯定不会搞,就算要搞重工业,也得一步一步来;

    几人走进工厂后,魏泽涛道:“杨生,热轧厂还是可能有点危险的,我们去楼上隔着玻璃看看就行了。”

    “好。”杨文东自然也不会不同意,安全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且他也不懂技术,靠近看也没啥用。

    在楼上看了一会,一名工程师大概介绍后,几人就又来到了另外一个焊接车间,此刻,有着一共5个集装箱在焊接,空气之中也有着一股奇怪味道。

    杨文东看了看周围道:“老魏,这车间还得安装更强的排风扇,这种化学物质靠着口罩是没多大用的。”

    “好的。”魏泽涛又道:“杨生,这些味道大部分是因为我们需要做焊接完之后的密封检测,一种专门的气体,现在只是在研究初期,等以后会有专门的单独车间做这个试验的,也能保证准确性。”

    “这样就好。”杨文东点点头;

    随后几人在集装箱周围转了几圈,相关人士也做了讲解,最终几人又回到了工厂前方的行政楼会议室;

    杨文东询问:“老魏,这个工厂的人都没问题吧?特别是以后大规模生产的时候?”

    魏泽涛回道:“杨生放心,专业的质量、技术、焊接工程师都是从日本挖来的,湾湾那边也从他们造船厂挖来一些人;

    然后本地这边,香港建筑行业是后很多焊工的,我也挖了不少,我们的条件可比工地强多了,不过就是焊接标准不一样,所以他们还需要学一段时间,但都是有基础的,一两个月就能上手,而且即使焊接出了问题,只要检查那一关发现也是能补救的。”

    “好,这样我也放心一点了。”杨文东又问道:“那这边产能,一年准备多少?”

    魏泽涛道:“目前规划的产能是一年生产3000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后面如果需求增加,可以再继续扩大规模,周围的土地也已经买下来了。”

    “3000个20英尺?我记得这个市面上价格是2000多美元吧?”杨文东问道。

    旁边的郑玉华道:“是的,但还需要提前预定,如果想买现货,还得再加不少。”

    “那一年也有三四千万产值了。”杨文东道:“先等测试结果出来,如果做出来的集装箱,能够满足国际标准,那也不需要等到以后产能不够的时候再建厂,可以马上开始,集装箱这个东西,未来的需求量会非常多。”

    别说这会集装箱才刚刚出现,就是几十年后的21世纪,集装箱经常性的供不应求;

    前世的中集一年能够生产几百万TEU(20英尺集装箱),自己这边还差的老远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