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6章 东方国度神秘畅销作家(2 / 3)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是我姐给我的启发,她有画画的爱好,却被家庭牢牢的束缚住,放弃了这条道路,我就在想,如果反过来呢?放弃家庭,选择爱好,一下子就有了思路。”

    “原来如此。”

    李小林忍不住佩服江弦那敏锐的观察力。

    上次是从一句诗里获得启发,写了篇《荔枝》,这次又是这样子收获灵感,写了这篇《铜钱街》。

    “你这篇文章写的很不错,发表没有任何问题,不过刊发以后的争议恐怕会很大。”

    江弦也理解,《月亮与六便士》畅销于世一百多年,口碑两极分化。

    喜欢的恨不得读一百遍,不喜欢的连两行都看不下去。

    这样的书其实有很多,苏童讲过,他年轻的时候看《白鲸》,当时很多国内外作家都说《白鲸》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但他觉得太阴晦,啃了两个月都啃不下去。

    当然了,《月亮与六便士》又是比较特殊的那种,因为书中的主角是一个追求理想的极端主义者。

    花了一下午时间,江弦改好了李小林标注需要修改的地方。

    《铜钱街》写了十二万字,李小林愿意不连载,而是将整整十二万字全部刊登在今年第五期《收获》上面,也就是十月刊。

    要知道《收获》复刊以后,每期印刷大概256页,也就是约45万字。

    江弦这么一篇《铜钱街》,直接占了第五期《收获》四分之一的篇幅,这面子给的不可谓不大。

    漂亮国。

    印第安纳大学。

    记者们蜂拥围堵着,他们来自各大媒体,有《纽X时报》、《洛X矶时报》、《华X顿邮报》以及《芝X哥每日新闻》.

    所有的摄像头,齐刷刷的对准了前方礼堂中央,那位来自神秘东方国度的大明星。

    曹禺刚刚结束他关于“现代话剧”的讲演,英文讲演,他的英文水平当然是顶尖水平,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由他译制而成。

    不过他已经有三十年没说过英语了,而且他的听力很不好,所以接受提问,需要英若诚从旁协助翻译。

    “你们是一个怎么样的组织?”

    “我们叫中国戏剧家协会,但其实除了剧作家,也包括所有参与戏剧活动的艺术家,舞台设计、灯光设计、音响师、戏剧文学研究者、戏剧学校的教师等。”

    “这似乎有误导性。”

    “希望美国人民能够理解,如果我没搞错的话,院长先生爱吃牛肉是远近闻名的,但我相信他今天准备的菜单上也会有其他的美味,例如薯条。”

    提问持续了很久,《纽X时报》的记者忽然提出一个问题。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的作者,在中国拥有怎样的文学地位?”

    英若诚把这段话翻译给曹禺,他脸上露出一丝疑惑,“抱歉,我不是很理解你的意思。”

    《纽X时报》的小哥又重复强调了几遍名,曹禺露出歉色,并未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提问结束,印第安纳大学Patten基金会的理事们,陪同曹禺一起参观校园。

    “哦,你们在进行选举,不知道卡特先生能否连任。”英若诚说。

    漂亮国自由一些,理事墨菲大胆的透露,卡特兵败如山倒,里根更受到漂亮国民众的青睐,还给他们介绍了下这位里根,“他是出身演艺圈的好莱坞明星,非常英俊。”

    “哦?”曹禺一阵不可思议,“你们要选一位好莱坞的明星做总统?”

    这真是泽里泽气的。

    里根高大帅气,形象很好,他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女人汤圆。

    他阅女无数,与好莱坞50多名女星有染,其中包括玛丽莲梦露。

    墨菲聊着聊着,又谈到刚才采访时,《纽X时报》记者所提到的那篇。

    “你们可能不知道,这篇已经被美国'每月读书会'选中,成为今年7月的特别推荐。”

    同行的一位,长得酷似猫王的棕发小帅哥,忍不住插嘴。

    “这简直是7月纽约年轻人们最喜欢的!难以想象,这篇出自一个中国人之手!”

    “中国人的?”

    曹禺和英若诚都有些诧异,他们在国内可从没听过有一个这样的人物。

    “难道是林语堂先生的遗作?”英若诚提出一个猜测。

    林语堂先生在国内名声不显,在国外是畅销作家。

    他的书简直是欧美人民的枕边书,《瞬息京华》更是让他获得诺奖提名。

    《瞬息京华》就是《京华烟云》,这个译名是林语堂定的,而不是《京华烟云》这个译名。

    没错,译名,《京华烟云》的原稿是英文稿,中文稿才是译本。

    林语堂写完以后,认为自己没能力把这篇译成中文,觉得自己笔力不够,一开始托郁达夫先生翻译,结果先生不幸遇难,最后由其他人补全,成了《京华烟云》。

    “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