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1章 舆论的冰山一角(3 / 4)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的。”

    “谢谢姐夫!”朱虹开心不已。

    《追捕》走红以后,真由美的帽子在国内大火,不过这片子在日本没啥名气,江弦买的是个蛮高端的相同款式。

    “可别弄丢了。”朱琳叮嘱。

    刘医生收到江弦的礼物,也特开心,心里那叫个甜,她这女婿出手大方呐。

    不一会儿,朱教授也从学校回来了。

    收着江弦的鱼竿笑了一下,不过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

    “爸,你又怎么了?”朱琳这个闺女立马发现奇怪。

    问了半天,朱教授才吞吞吐吐说上午和人发了一通火。

    原来是朱教授听到些闲言碎语,几名讲师讨论江弦的《铜钱街》,认为作者们写的东西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李兰德就是江弦的理想,是在中宣泄现实的困顿。

    “写作能力好又怎么样,一个艺术工作者,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如何成为真正的大家?有愧于自己,有愧于家国。”

    朱教授听不惯这话,就去替江弦理论,文人之争,思想之争,不可避免的白热化,发生一番口角。

    “爸,您没必要为这个发火。”江弦劝说道。

    朱教授还是一脸的意难平,愤愤然道:

    “鲁迅先生说的真是没错,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然而还不料他们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江弦安慰朱教授几句,明白这是他老人家把他看作一家人,对他有了爱护心。

    其实这几个老师的话,正是时下舆论的冰山一角。

    《铜钱街》自十月在《收获》发表以来,惹来足够大关注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评价。

    其中赞美之词不少,批判的声音同样很激烈,双方僵持不下。

    这是无法避免的。

    哪怕《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原著,在思想开放的后世也仍然争议一片,喜欢的有人直接把毛姆贬损成“三流作家”,说这篇不过是营销出的通俗。

    还有打拳的.

    后世还是如此,那就别提四十年前这个思想还未完全开放的时期了。

    在《铜钱街》发出以前,李清泉就不止一次的提醒过江弦,这篇内容敏感,刊发以后争议会很大。

    李清泉作为一名卓尔不群的编辑家,对作品发出以后的影响预测相当准确。

    结果也正如他预料一般,这篇受到赞誉的同时,哗声一片。

    只是恰逢江弦访问日本,就未能及时的切身感受到国内舆论环境。

    回家的路上,江弦去到路边的售报点。

    “要什么?”营业员问。

    “有《文艺报》么?我要11月的。”

    “有。”

    营业员嗑着瓜子,递过来一份。

    作为文艺评论界的重要阵地,看《文艺报》就能感受出如今文艺界的舆论风向。

    “还要点儿别的不?”

    江弦又挑选几份其他期刊,各路喉舌。

    回到虎坊路15号,他喝一口水,捏起《文艺报》扫了一眼。

    11月《文艺报》关于《琉璃月照铜钱街》的讨论不少。

    他先注意到一篇黄秋耘同志的文学评论

    ——《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读‘琉璃月照铜钱街’》

    开篇就是一句:

    “江弦是讲故事的能手,这篇阅读以后给我带来的冲击和震撼,简直无以言表。”

    后面同样高度赞扬了这篇文章,还以极高的艺术目光来对《铜钱街》这篇进行解析。

    “这篇从未脱离生活,艺术并不是李兰德的追求,生活才是,不然他也不会一把火将作品焚尽了”

    黄秋耘是批评家中的“另类”,嗡嗡嗡前他曾在《文艺报》供职,是《文艺报》的三驾马车之一。

    当时很流行一个说法,《文艺报》编辑部的三个领导,某某某代表“左”,某某代表“中”,而黄秋耘代表“右”。

    看过黄秋耘这篇文学评论,江弦又注意到一篇陈世旭的文学评论。

    《将自己作为牺牲,完全地奉献给文学——读‘铜钱街’》

    “老实说,我比大部分读者读到这篇文章都早.”

    陈世旭很细致的讲述了自己在文讲所读到江弦这篇的全过程,还分享了一些在文讲所里学习时与江弦接触的记忆。

    “读完这篇以后,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像是经历了一场思考,什么是我想要的人生?是安逸的生活,还是追逐自己的梦想?李兰德的形象虽然极端,但他对自我价值的执着追求,给予了我勇气去反思自我.”

    除去他们,在其他刊物上,阎纲、柯灵这几位江弦熟悉的文学评论家,也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评价了《铜钱街》,表达了自己的欣赏。

    当然了,受到赞扬的同时,批评的力度同样不小,甚至可以说是江弦从未遇到过的激烈。

    一位老诗人,也是老剧作家,“老左王”,说话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