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1章 文学评论家(2 / 3)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我写的哪有那么好。”

    “真的好!”

    章德宁努力想证明,她并不是给江弦面子才说好,而是这篇评论写的真的好。

    虽然她是《京城文学》组的编辑,但在文学评论方面,同样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因为她本身也常写一些文学评论。

    “江弦,一篇文学评论,最珍贵的就是解读新颖,能挖掘出连原作者都未曾言明的深层含义,我打包票,你这篇文学评论是真真切切的做到了。“

    章德宁越说语气越激动,“这篇评论文章一发表,恐怕没人信你是第一次写文学评论。”

    江弦淡淡的笑了笑,没再说什么谦虚的话,心满意足道:“既然德宁你觉得写的不错,那我就放心了,这篇评论文章就请你帮我发在《京城文学》吧。”

    章德宁一拍大腿,“这么好的文章,我们就不发了,当然是递给《文艺报》!”

    这会儿就不用敝帚自珍了,捧自己家的文章,肯定是发在别的文学刊物上更有说服力。

    章德宁盘算了下时间,急匆匆的起身,“快走!”

    “干嘛去?”

    “咱们直接去递给《文艺报》的编辑部。”

    “这么着急?”

    “早点投、早点发。”

    章德宁心里那叫个急切,因为史铁生名不见经传,外加上这篇稿子题材敏感,文坛给出的评论文章极少。

    能尽早刊发江弦这篇文章,也能趁着《午餐半小时》还没刊发多久,给一月刊的销量再添把柴。

    “今天是周日,《文艺报》的同志们上班么?”

    “他们那儿当然有人了。”

    章德宁也顾不上蜂窝煤炉上沸着的白菜了,请了街坊帮忙看着点儿,推着车子拉着江弦一块儿出去。

    江弦本可以不去的,不过他既然决定要捧史铁生,便干脆把好人做到底,他也存着私心,因为史铁生是他分外喜爱的作家。

    一月份的京城仍然被寒流包裹,天空还微微飘起了细雪。

    《文艺报》的编辑部原本坐落于东四“礼士胡同”,老叫法是“驴市胡同”,明清时候那儿是贩卖驴骡的市场。

    嗡嗡嗡期前,那儿是印尼的驻华使馆,嗡嗡嗡结束,给了文化b政策研究室使用,冯沐同志作为《文艺报》的主编,从政研室里挤出了两间房作为《文艺报》的临时办公地。

    前年年底,和《人民文学》编辑部一样,《文艺报》就搬去了江弦很熟悉的地方——沙滩北街2号。

    这间院子很大,文联的很多下级单位都挤在那间院子里办公。

    放下自行车,江弦和章德宁很快找到《文艺报》的编辑部。

    《文艺报》编辑部内水深火热,是“反精神wr”争论最激烈的地方,这场事件结束以后,《文艺报》领导全都受到了处置。

    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江弦心里有些抗拒这里,所以这也是他第一次过来。

    院儿里文艺报社有两处办公地点,其中一处是一座单独的简易小楼房,上到二层的梯子悬在一面外墙上。

    木板房,江弦和章德宁踏在梯子上的时候咯吱咯吱直响。

    虽然办公条件寒酸,但是自从《文艺报》复刊后,很多中青年编辑人才都成为了中作协和宣传部门的骨干,因而坊间流传着:“调进《文艺报》,犹如鲤鱼跳龙门”、“一入龙门,身价百倍”这一类说法。

    正准备进去,一个男同志喊住了章德宁。

    胖乎乎,戴眼镜,约莫三十多岁。

    “包立民同志!”章德宁喊出了他的名字,给江弦介绍了下,是《文艺报》的编辑。

    包立民扶了扶鼻梁上的眼睛,一脸意外的望向江弦,立马认出。

    “江弦同志!”

    “你好,今天没休息?”江弦自来熟的和他打个招呼。

    “没有、没有,我们积稿多、任务重,周末哪有休息。”

    包立民领着两人进到办公室,几张办公桌上堆满稿件,他本想喊一声,给大家介绍介绍江弦,结果被江弦拽住。

    “就别打扰大家工作了。”

    包立民点点头,“我懂、我懂。”

    章德宁把江弦的评论文章递给包立民,他吃了一惊,还没听说过江弦写评论文章的事情。

    “难得的一篇文学评论,我看过了,绝对有资格在你们《文艺报》上发表。”

    “评论哪篇?”

    “我们《人民文学》一月刊上发表的一篇《午餐半小时》。”

    包立民知道那篇,他被章德宁说的有些迷糊。

    《文艺报》和大部分顶尖文学刊物一样有着自己的坚持,绝不会因为和作者熟、作者名气大,就去发表一些不合格的稿子。

    不过章德宁既然这么信誓旦旦的把这篇稿子递过来,想必不是仗着江弦的名气大。

    《午餐半小时》包立民曾经读过,他认真看过了这篇评论《水足饭饱话车祸——读“午餐半小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