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5章 稿子被撕了(2 / 3)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在手上,扫了眼第一行:

    天下第一楼!

    王卫国从江弦那儿拿来这稿子的时候就发现了,这并不是一篇,而是话剧剧本。

    和后世不同,这会儿有相当一部分的话剧创作者,还在追求剧本的文学效果,像《茶馆》就是很有文学价值的话剧剧本。

    王卫国本身就是会写剧本的,当然能读得懂这篇《天下第一楼》,再说话剧剧本本身也不是什么难以阅读的东西。

    他一行行认真的看起来,很快便看了进去。

    “.他这辈子该干的都干了,就差门口这副对子,临走打好了,请给挂上。”

    “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

    “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

    “——全剧终”

    “1981年2月完稿于京城”

    正午的太阳渐渐西斜,金灿灿的光黯淡下去,最后变成夕阳的昏红,连带着稿纸上都染了一抹旧意。

    《天下第一楼》一共三幕大戏,带一个几行长短的尾声。

    王卫国是下午两点回来的,看完这篇剧本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

    将这份剧本合上,他心底浮现出两个字。

    “震撼!”

    他是心潮澎湃着看完这部剧本的。

    虽然题材讲的是一家烤鸭店,内容却远不止烤鸭,堪称是包罗广泛,情节亦是跌宕起伏。

    更关键的是,这篇剧本的人物设计别致而多彩:

    卢孟实的雄才大略,两位少东家的不务正业,罗大头的咋咋唬唬,李小辫的敬业和自尊,王子西的世故稳健,常贵的善良忠厚以及熟谙人情。

    还描写了破落的贵族、穷酸的文人、逊清的宫监、民国的副官

    人物精彩的同时,人物关系的层层交织又构成一幅市井烟火画。

    精彩程度让王卫国忍不住拍案击节。

    “写的真好!”

    诸色人等,各有各的来历和脾性,却在“福聚德”彼此纠葛。

    这份人物的交织,正是他写第二版《人生》时所存在的欠缺。

    王卫国登时明白为什么江弦要把这篇剧本交给他。

    这部《天下第一楼》,真真切切是一部处理“人物关系”的教科书级作品。

    “这是谁写的?”王卫国好奇不已。

    这绝对是一部尚未问世的新作,此前的话剧界他从没听说过有这么一部剧本。

    “下次见着江弦同志,可得好好问问他这究竟是哪一号人物。”王卫国暗自想着,又翻开这一沓手稿,开始了对《天下第一楼》的第二次阅读。

    江弦这会儿也没闲着,一张张的仔细修补着被王卫国撕裂的《人生》手稿。

    《人生》虽然是部中篇,不过字数可真不算少,这部第二稿路遥写了十万多字,用的是陕西作协主办杂志《延河》的稿纸,放在一块儿大概三百多页。

    他补了一会儿,还剩下许多页,显然不是一时能够完成的工作,他事情多,只好放着一点点的慢慢修补。

    翌日,《电影文学》编辑部。

    傍晚时分,江弦审着一部刚刚修改完成的电影文学剧本《两航归梦》。

    这篇剧本已经修改了很多次。

    作者,郑小龙。

    郑小龙紧张又拘束的站在一旁,等待着负责生杀予夺的江弦给他这部电影文学剧本盖棺定论。

    是发表还是再改改,全凭他一句话的事儿。

    “差点儿意思。”江弦终于开口。

    在郑小龙难过之际,他又补了一句,“不过比上次进步很多。”

    “谢谢江主编。”

    “小龙,我觉得你还能改的更好一点,你说是么?”

    先否定再肯定,郑小龙被他CPU的头晕。

    “江主编,那我再改改。”

    “去吧。”

    郑小龙拿着剧本离开。

    江弦喝了口茶水,刚放下杯子,便看到王卫国又找上门来,装了一肚子话的模样。

    “江弦同志.”

    “卫国同志,你先等等。”

    江弦看了眼手表,笑道:“真不巧,我爱人都下课了,我和她今儿约了一块吃饭,我得先过去一下,要不咱一起?”

    见此情形,王卫国只好又把话重新憋进肚子里。

    “我就不打扰了,你们俩吃,我改天再来。”

    “没关系,一起吧,等下一块儿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咱们慢慢说。”

    王卫国推辞不过,被江弦拉着一块儿往北电去。

    “江弦同志,你给我的那篇《天下第一楼》我已经看过了。”半道儿上王卫国和江弦聊了起来。

    “我看了很多遍。”

    “怎么样?”江弦笑呵呵的问。

    “受益匪浅。”

    俩人聊了一路,王卫国说了很多想法,很快就到北电。

    北电这会儿就在小西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