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3章 战士出版社(2 / 3)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做到有胆有识地写,能冲破精神枷锁、摆脱清规戒律、跨越好人好事,这是种值得尊敬的写作态度。

    他给了《花环》这篇极高的评价,说这是第一篇将严酷的战争真相、鲜活的战士心灵,淋漓尽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军事题材。

    “大力歌颂军队丰功伟绩、英勇献身,也如实的揭示出了军队内部存在的深刻矛盾。”

    江弦这种“说真话”的态度,以及这篇“说真话”的,都让巴金感到欣赏和喜欢。

    聊完,又聊起文学馆的事情。

    过去的这段时间里,现代文学馆的筹建得到了宣传部的正式审批。

    在中作协召开的主席团会议上,决定由巴金、冰心、曹禺、严文井、唐弢、王瑶、冯沐、孔罗荪江弦等人,共同组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委员会”。

    其中,孔罗荪特别担任主任委员。

    孔罗荪今年快70岁了,是老文艺评论家,曾担任《文艺报》主编,中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

    至此,现代文学馆的筹备工作终于正式展开。

    “我还想把今后出书所有的稿费都送给资料馆,我已对出版社讲清楚稿费全部送给文学资料馆,还准备为它募款。”

    巴金振奋的说着,还拿出一张打印的致出版社的空白函,以通知各出版社把稿费直接支付给文学馆。

    “总之,使这个事业早日办起来,大发展。”

    他老人家热情很高,江弦见状也忍不住有些动容。

    在这个年代,当个“万元户”都能上新闻,巴金又不是富豪巨商。

    从解放以后,巴金就给文联说明过他不领一分钱工资,因而他手里的每一笔钱,都是他辛辛苦苦写字所得的稿费。

    此前他已捐出了15万,今后的所有稿费又全部捐出,这样毅然为文学馆的建设捐出,堪当“无私”二字。

    “江弦,这件事只有我的力量决计做不成,多亏有你。”,巴金欣慰说。

    江弦不好意思的笑笑,“承您信赖,后面的工作还多,我会努力促其成。”

    “你还是尽量把重心放到上头。”

    巴金提醒道:“你为文学馆做的事情已经已经足够多了,你在这个年纪就能写出《高山下的花环》这样水平的,说明你未来的高度还不止于现在这里,你正处于创作的巅峰期,不要浪费你最珍贵的创作精力。”

    “对啊,江弦,你应该把重心放在上面,接着创作《花环》这样水平的。”

    李小林也赞同巴金的说法,只是说着说着,她又有点生气。

    “你说你,咱们交情那么好,你怎么就把《高山下的花环》这篇给了《十月》,你应该给我们《收获》才对。”

    她的语气那叫一个遗憾。

    《收获》竟然错过了《高山下的花环》这样水平的。

    现如今的文学界,《高山下的花环》俨然是最瞩目的之一。

    据统计,全国有十几家报刊对全文转载,各纸媒上对《花环》的评论文章有近50多万字。

    50多万字。

    这是《花环》篇幅的五倍了。

    评论的字数比字数都多!

    江弦只好给她讲出《花环》被《十月》的张守仁约走的事情经过。

    李小林听了也是一阵无奈。

    事到如今,也只好埋怨自己没有勤着打听江弦的近作,这才使得《收获》最终没有发行《花环》的缘分。

    她又福至心灵,打听道:“江弦,你快有下一篇了没?拿给我们《收获》吧。”

    巴金笑了起来,“小林,哪有这样问的,你当写是下蛋么?”

    江弦听了巴老的话,也不好意思打脸他老人家,说自己确实高产,确实已经有一篇在脑海。

    他含蓄的承诺说:“小林姐,这样吧,我和你约下来,我的下一篇一定拿给《收获》。”

    没有在上海久留,回到京城已经是10月中旬。

    文坛最受瞩目的明星江弦,终于重新回到众人的视野当中。

    而就在他消失的这段时间里,关于《花环》的讨论从未减少,反而愈演愈烈。

    10月,《红旗》第10期刊登了中作协副主席丁凌的文学评论《我读‘高山下的花环’》。

    这是继冯沐和刘白羽以后,《花环》收到的第三篇极具重量的文学评论。

    丁凌肯定了《花环》这部的艺术成就,并评价道:

    “在江弦年轻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极为灵敏善感的心灵。对于苦难、自尊、道德、爱情以及人性的善恶,他的敏感程度常常使我们惊讶。”

    此外,京城作家协会、京城文学研究所又联合主办了《高山下的花环》创作研讨会。

    同月,宣传部艺术局和《十月》编辑部联合召开有各行各业读者参加的《高山下的花环》座谈会。

    如此声势之下,《花环》这篇已从1981年发行的一篇普通,升格为1981年发行的一部文学名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