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9章 《最后一个匈奴》(3 / 3)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大众电影》杂志曾举报了片子的18处镜头不雅,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银蛇谋杀案》被当做反面教材批判。

    但是不影响人家赚钱。

    《银蛇谋杀案》上映后非常卖座,创下当年最高拷贝记录。

    甚至后来,每到观影淡季,不少电影院都会重放此片招揽观众。

    有北影厂员工回忆说,《银蛇谋杀案》是北影厂最赚钱的电影之一。

    当然了,这时候的电影肯定也有严的地方,主抓意识形态。

    代表们互相合计。

    “导演是香港那边的,编剧是咱们自己的,熟悉内地情况,应该不能乱写吧。”

    “少林寺?这不是封建毒草么,这玩意儿真能播?”

    一群人都比较忐忑,最后是广东那边儿的代表非常豪横的拍了板。

    “放心吧,肯定没有问题!之前《人民X报》都没看嘛,上面都写了这电影的编剧江弦。”

    “是啊。”

    辽宁代表也开口了,这会儿他们也有钱,堂堂GDP大省,说话非常豪横,“买就完了,合拍影片是上面同意拍摄的。”

    几个GDP小省的代表顾虑比较多,填拷贝数之前就跟买东西似得,要多打听打听,多衡量衡量。

    稍微一交流,各自心里都有了个数字。

    这里必须要提一嘴,都说当年《少林寺》1毛钱票价卖了1.6亿的票房,这其实是个假的说法。

    首先,1毛钱的票价,这怎么可能呢?太低了,这会儿最普通的小电影院都不止这个票价。

    海子里看电影都2毛钱起步呢。

    而且又说了,农村巡回放映这些根本就不卖票。

    农村放映电影大多是包场。

    一般是大队有啥活动或村里谁谁谁有啥喜庆事儿,给老少爷们包场看个电影,至于多少钱,商量着给。

    另外,1.6亿的票房这就更假了。

    因为80年代中国电影不统计票房。

    这会儿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都是由中影公司负责。

    而中影公司并不对外公布相关数据。

    中国电影的票房是一直到1994年引进了好莱坞分账大片之后,才算有比较权威的数据。

    所以票房在这会儿不重要,发行收入才是关键。

    而《少林寺》虽然经典,但发行收入在当年也不算是最高。

    从建国到90年代,发行收入最高的一部影片叫《妈妈再爱我一次》。

    这会儿呢,广东那边的代表,拿着一张纸,准备填写《少林寺》的拷贝数。

    上面有35mm拷贝,16mm拷贝,8.75mm拷贝三个选项。

    35mm是在大型影院放映的,也就是在城市影院里放映,后两种一般用在乡镇和农村。

    代表需要主要考虑的就是35mm。

    上一个电影,他只买了8个。

    至于《少林寺》.

    这片子确实不错。

    他想了想,给填了一个自觉非常大的数字。

    “34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