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九十一章蓄势待发(4 / 6)  山窝里的科技强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的局势变化。

    “是有些意外,连我都没有想到银续来会这么快发动进攻,在我看来,应该在一周后发动进攻才更加合适x这样不仅能更拖垮苏军进攻部队,而且还能利用寒冷和食物短缺造成苏军的大量非战斗减员”黄林自己也猜测不出银续来提前发动攻击的用意。

    “他还有什么解释吗?”

    “有,在报告的后面,按罗科索夫斯基手中的力量来计算,罗科索夫斯基到现在所发动的三个波次的攻击基本上已经用尽了他所能收集的主要作战部队,虽然他还能凭借第一、二波次攻击被打残拖垮的部队捏巴捏巴凑成第四波次,只是老银感觉总这么让对方打反而让自己的节奏被人牵着走;总指挥你说过的,不管是战争还是比赛甚至是商业竞争,总是按照别人的指挥棒顺应着对方的节奏去做那就已经输了一半,银续来认为虽然等着让罗件索夫斯基收集部队和资源发动第四波,不如伸出手去在对方感到疲惫之时狠狠的反击一下。”

    “有点意思,罗科索夫斯基想破罐破摔的疯咬一气,第一下我们被他们咬了一口,现在他也许正感到打的正顺时反顶这么一下,总之不能让他这样顺风顺水的追着我们打。而且银续来的报告上也写的很清楚了,现在他们后退已经退到了原先的中苏边界一带,再退可就是要退到国内了,罗科索夫斯基疯狂的决心让他们的前进速度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快,原本应该在第四波次才要退回到这里的居然提拼了一个波次。精况的提前变化看来让银续来也憋不住了。”段国学将手中报告所写的地名在地图中找出进行比对。好更直观的知道双方态势变化的位置。

    “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银续来当然也想兵不血刃的吃下他面前的这些苏军,但是苏军前进的速度以及战场变化超过了预期的想象,苏军进攻速度虽然超过了我们的预计,但是这样超出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那就是苏军在这样疯狂的进攻之后所带来的疲态要比原本预计的要提前到来。一个人可以短期内透支他未来两天的体力和精力,但是在相同的时间内他却透支了未来一周的体力和精力,那他即将就会是一个频临死亡的垂死之人。”黄林继续详细的向段国学解释着银续来报告中的观点和理由。

    “不错,还有吗?”

    “苏军三次攻击波已经透支了原本预计四次攻击波才能做到的程度。这个距离已经足够让苏军缺乏各种物资补给,同时这么短时间内无节制的消耗士兵的体力也大大降低了苏军抵抗反击的实力。其次,苏军既然已经提前一周以上打到这里,在这条原本的边境线就是我们机动作战的底线,放任苏军冲入我们领土内作战会给民众对我们新政府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受到重创,就冲这一点x就是想不打也不能不打了!”黄林说到后面的那条原因时有些沉重,虽然有的时候进进退退的作战意图领导层知道,但是民众却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前进就是胜利,而任何的后退就是失败,前段时间银续来的机动作战已经让国内的一些宵小之辈揪着这条不放的攻山圳政府能。如果给苏军冲讲领十来作战,那新政府所面临引”,足更大的质疑。

    “那就按银续来的意图打吧。有的时候还是不要太轻视对手,罗科索夫斯基这一次不仅让银续来吃了个大亏,同时的确也让我们受到了一定的质疑,这两周,李德林和阳桂平可是没少向国内的那些记者解释;而真正的作战意图却又无法能向民众公开,难为他们了”

    新政府的新冉发布会上,李德林站在讲台上,底下是不断咔嚓弹动的快门声和翻动纸张的声音。

    “李副总统,请问中国在外贝尔加边疆区一带和苏联作战进展如何,很多人从苏联方面的电台和广播中得知,苏军正在将中国部队打的是节节败退,现在甚至已经败退到离满州里一带不到一百公里的距离,请冉中国军队是否真的是在败退?”一名记者一上来便问出最关键的问题。

    “首先我要纠正一下你话语中的一些词,我们没有败退,而是在后退。败退是打了败仗,而我们英勇的子弟兵并没有打败仗,他们只是受到一些小挫。”李德林拿出了在联合议会中所练就出来的本领巧妙的避开一些字眼,如果李德林承认军队打了败仗那么对民众的士气可是有着很大的打击。

    “那为什么原本我们一往无前的军队现在却一直节节后退,一年前我们打的苏联人是溃退,为什么现在完全调了斤小?”

    “这个先生,军事上的东西我不知道你懂的多不多,避其锋芒不予对方死拼是任何一个军事家都需要懂的的道理。我相信你们都看过苏军在最初的反扑时,从各方面收集到的资料都显示出苏军已经疯狂,疯狂到用着人命来填补火力上的差距。我来做个比喻,当你面对一条疯狗向你进攻时你可以轻易的将其打死,但是如果是十条疯狗同时向你发动攻击时,你会选择怎么办?。李德林的反问让这名记者语言为之一噎。

    “正确的做法就是避其锋芒逐个击破李德林在的反击了一下这名记者后很快的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斤,答案却又没有泄露出最终的军事目的。

    “那李副总统,我想知道,这样的后退会什么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