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零四章 新武助威(2 / 4)  山窝里的科技强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要知道,中国人的铝笛射装置所产生的干扰源远远的要比美军所能射的更加稠密和具有针对性,在这样的干扰下,四枚反舰导弹直接第一次攻击就命中两枚,而其中一枚甚至还能在失去第一次攻击目标后重新爬高搜索,并动第二轮攻击,这样的作战能力无疑是赋予了反舰导弹更大的生存能力和再作战能力。同时也给了未来的敌军目标更大的威慑力,和更大的恐惧心理压力。

    更重要的是此次测试,极大的提高了各作战单位之间的数据资料分析、共享和协同作战能力。一艘导弹快艇虽然无法能够和万吨导弹舰相提并论,…儿二能够安装上相同功率的大型侦杳雷泣不要紧 预警机,附近有大型战舰的存在,这些作战单位就能通过科技手段将自己的“眼睛耳朵。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同享、共用的作战情报资料来使用。同时这些外出的战机小型舰船也相当于是这些大型作战单位所延伸出去的耳目,将这些耳目所搜集到的各种侦查资料迅的形成统一化的信息加以识别和共享,并开始利用科技手段直接指挥、操控这些小型单个的武器系统协同作战。可以说,哪怕是一艘没有雷达侦察手段的导弹快艇,只要它的导弹武器系统能和预警机或大型战舰指挥中心连接上,这些导弹就像是有千里眼一样第一时间清楚的知道它所要攻击的目标在哪里。

    同时此次测试实验中,仅仅用了少量的反舰导弹和空空导弹就已经让预警机上的数据处理计算机出现了数据溢出无法能够及时处理的情况生,可见虽然现在中国在计算机、电子自动化上领先于世界,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段国学心中所构想的那种更加恐怖的作战能力,中国的科学家们,还有着多么漫长的一段道路要摸索。

    此次实验的几个重头中,新式反舰导弹的测试和空空导弹的测试尤为的关键,虽然预警机的协同数据共享指挥也是重头之一,但由于出现的数据溢出和之前所列装的大部分战舰、飞机都没有装备这样的数据平台,要想实战化还需要经历过一段漫长的过程。而新式反舰导弹和空空导弹,则有机会在不久后的战斗中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舞台上。

    反舰导弹已经通过自身的实力证明了自己那恐怖的作战威力 虽然在个头、装药量、爆炸威力上都要明显小于第一代反舰导弹,可是正是因为身板的瘦身成功,让原本只有经过特定改装后的轰六轰炸机携带的反舰导弹,变成了能被普通喷气式战机所携带的武器。这就意味着能携带这种作战武器的战斗平台大大的增加。这能装第一代空舰导弹的轰炸机不好找,可喷气式战机那是在各战区大把多”,如果在去年奥古斯塔港海战前这种武器定型量产,那么也许美国几个特混舰队能逃回去的舰船数量将会再次缩水不少。要知道那次海战中,五十几架轰六爷就让几支特混舰队屁滚尿流,如果再增加两、三百架喷气式战机射反舰导弹动攻击”,想想就让美国人可以不寒而栗。

    正是此次测试确定了第二代反舰导弹的实用性,对今后不久,中国和美日联合舰队的海战中,不仅一举重创击沉联合舰队的绝大数舰船,同时也坚决的执行了段国学对那三艘王八棺材的“碎尸令。”上百枚反舰导弹、鱼雷、航空炸弹将三艘日本王八棺材炸得是支离破碎,变成了世界海战中少有的“碎尸案”。

    同时一同确定实用实战能力的还有着此次初亮相的空空中距拦截导弹。

    这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空中拦截导弹虽然在个头上不利于各战机能更多的携带,可是毕竟现在的战机除了中国人已经定型量产装备了喷气式战机,未来较为成熟的轻小型近距离空中格斗导弹上多半采用的红外制导除了追踪中国人自己的尾喷口之外就只剩下太阳了。为此从一开始。中国的武器研究部门便将目光投放在了雷达制导的拦截空战导弹上。虽然在造价成本上用这样一枚空空导弹去打对方的螺旋桨式飞机有些浪费,不过很快中国空军们便找到了这种两百多公斤空空导弹的最佳攻击目标  敌军的轰炸机,特别是美国的轰炸机。

    美国人的轰炸机大家都知道是被造得皮糙肉厚,不仅抗打击能力强悍,同时上下左右还有尾部的众多枪炮口使得这些轰炸机象只空中火刺猬那样扎人,虽说这些自卫机枪的命中率实在不敢恭维,可是却也有效的干扰了攻击它们的战斗机在瞄准、开火的攻击程序,同样也降低了攻击战机的准头。这使得要想打落一架美军轰炸机变得是困难重重。

    现在空军如果有了这种空空导弹,凭借空空导弹上的装药量,凭借空空导弹的大量预置破片,这种打战斗机也许还有点吃力和不划算,但打轰炸机却绝对物美价廉,外加绝对好用。慢悠悠的轰炸机无法能够像战斗机那样能轻易的进行空中机动规避空空导弹,而且庞大的机体对于空空拦截导弹上的雷达来说就是巨大的一个引诱源。中国喷气式战机的飞行员们可以远远的便射空空导弹,而不用冒险飞近对方的机枪火力网中。而且以往用飞机上的机枪、机炮打美国的轰炸机往往需要两次甚至更多的攻击次数,而空空导弹上的大量装药只要靠近美国人的轰炸机近炸,大量的预置破片足可以破坏轰炸机的机体机构和动机等重要动力来源,以往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