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太平道欲反!(1 / 2)  三国:我不是刘辩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m.biquwenx.net
    不多时,简雍便将杨赐、刘陶和刘宽带入了正殿内。

    “臣等拜见殿下。”

    “几位快快请起。”

    刘辩连忙亲自扶起三人,举止得体不敢有分毫不敬之处。

    三人都是长者,后两者还是宗室长者,并且他们的职位不是三公便是九卿,或是执掌尚书台的尚书令,都是朝廷重臣。

    最关键的是,史官就在旁边记录着他的一言一行,但凡他有哪里做的不好,他都不知道史官怎么写他的!

    刚逼宫夺权的时候还好,刘辩作为一位皇子,还不至于有史官单独在旁记录,而刘宏在玩裸泳和水战的时候也不可能允许史官在旁,否则刘辩那杀弟逼父的“壮举”恐怕也彻底洗不掉了。

    但在大朝会后,刘辩正式确立了自己监国太子的合法性后,正式从臣的身份转变为了君,身边自然也跟了几位轮值的史官。

    嘿,他刚刚去偏殿换了件常服,这犬入的史官都跟着,拿着本小册子时不时就记两笔,可他偏偏不能好奇,更不能生气或者赶走他,否则就等着在史家记载中落下个跟某位太宗皇帝一样“篡改史书”的污名吧。

    而且最让刘辩担忧的是,他如今尚未婚娶,将来成婚,负责起居注的史官不会还要趴墙根听房吧?

    甩了甩脑袋,暂时将这些事情抛之脑后,刘辩敏锐地觉察到匆匆来访的杨赐、刘陶和刘宽的共通点,不禁心中暗自发笑。

    “三位爱卿刚下朝便入宫,想来定是有什么要紧事。”

    杨赐所在的弘农杨氏世代研习《欧阳尚书》。

    刘陶则是前汉济北贞王刘勃的后人,迁居齐地,精研《公羊春秋》与三家《尚书》,即《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并审定、校正文字七百余处,名曰《中文尚书》。

    刘宽是汉高祖刘邦十五世孙、司徒刘崎之子,居于弘农,自少研习《欧阳尚书》与《京氏易》。

    这三人基本上就是如今今文学派的半壁江山了,刘辩也没想到这么快今文学派的人就坐不住了,大朝会刚散半个时辰,这三人便齐至东宫。

    看来以卢植为太傅这件事,对今文学派的刺激比他想象的还要大。

    “殿下,臣等的确是有要紧事!”

    杨赐、刘陶和刘宽三人对视一眼,齐齐点头,神色肃穆,看着三位重臣如此,一时之间刘辩也不禁有些紧张起来。

    “殿下可曾听闻太平道?”

    刘辩神色一怔,微微点头:“孤在宫外生活之时,抚养孤的道人史子眇便是太平道信徒,母后以及宫中内侍、宫女也信奉太平道。”

    “岂止宫中?”刘陶摇了摇头,感慨道,“就连京师朝堂二千石以上官员都有大半与太平道有所来往,地方二千石大员更是不计其数。”

    “然孤听闻,太平道乃黄老教派,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甚愈,又以善道教化百姓,倒是不必忧虑。”

    刘辩没有想到杨赐三人提出的竟然是太平道的事情,前些时日他刚令张让、赵忠、郭胜等人打探太平道之事,却没想到杨赐等人居然有如此先见之明觉察到了太平道这个隐患。

    “无论太平道究竟是否教人向善,但殿下可知太平道的信徒人数?”

    “十余年间,太平道连结郡国,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估其信徒约有四十余万之数!”

    “臣知殿下仁善,但是殿下,无论太平道是否想过要谋反,但他们已经具备了谋反的实力,不可不防啊!”

    刘宽的口才倒是比杨赐和刘陶要好得多,而且一针见血地找到了要害之处,说出了诛心之言。

    刘辩双目微眯,与刘宽对视着,那双凌厉威严的丹凤眼中流露一抹杀意。

    就如同当年的淮阴侯韩信,他真的想过要谋反吗?

    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否准备谋反,但他拥有谋反的实力,这就是他最大的罪。

    所以,他就必须死。

    太平道,亦是如此。

    当任何一个非官方且不受控的组织拥有四十万狂热成员,那么它就必须被取缔。

    刘辩深吸了一口气,将内心的杀意压制:“此事,暂且搁置,卿等不可明文上疏,孤已有……”

    “可是殿下,太平道势大,当早做防备!”

    刘宽不等刘辩说完便将他的话打断,也许是这些年见惯了刘宏的不作为,因此觉得这位太子殿下无非也是要说“孤已有决断”这等敷衍了事的话语。

    他实在是不明白刘辩的想法,三人都从刘辩的眼神中觉察出了刘辩对太平道的忌惮和杀意,可却又什么都不做,着实有些令他们失望。

    尽管他们三人都是抱着借太平道叛乱这件事来中断接下来的今古文之争,可心底也未尝没有为了这片汉室江山思虑。

    尤其是刘陶和刘宽,二人都是刘氏宗亲,自然也不希望山河跌宕。

    刘辩斜睨了刘宽一眼,
最新网址:m.biquwenx.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