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 急转直下(2 / 3)  逆流伐清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白烟。几颗大炮弹在空中分散,变成几十颗小炮弹,砸向岸上的清军火炮。

    这两艘大帆船样子比较古怪,其实是用四条船拼起来的,上面铺着木板,行驶的速度受到了影响,但稳定性不错,便成为了轰天炮的发射平台。而船队中,如此改装的还有数艘,一是轰击浮桥,和爆破船构成破击双保险;二是压制岸上敌人,阻止敌人再搭浮桥。

    吴三桂布置在岸上的火炮不多,都是射程较近的小炮,但发射的时间却与大炮差不多,依然缓慢。刚刚轰击舢板没有什么效果,此时尚未来得及转移炮口。三百米外的轰天炮便给了他们迎头痛击。

    这批飞来的炮弹与往常也有不同,落地弹跳的有,一下子钉在地上的也有,这便是专为轰炸浮桥所进行改进后的箭弹。

    要轰击浮桥,最大的困难便是炮弹的弹跳,没有灵敏的触炸引信。延迟引信的时间又难以掌握,要使炮弹正好在狭窄的浮桥上爆炸,可是一件几乎完不成的任务。

    朱永兴也曾为此冥思苦想,头痛不已。后来他在洱海卫城中偶然发现了几架老式的床弩,并好奇地让士兵进行了床弩的演示。当那粗壮的箭矢扎进城墙的时候,他不禁豁然开朗,又想到了历史上远征军在腾冲作战时的一些秘闻。

    他记得攻打腾冲时,因为腾冲城墙是用火山石所筑,非常用弹性。使得盟军飞机投掷的炸弹往往被弹开一段距离才爆炸,对城墙的破坏力很小。后来,老美的飞行员想到了一个办法,好象是在炸弹上绑钢筋,或是装上一根金属刺,然后超低空飞行轰炸。这样,炸弹便能借助钢筋或尖刺扎进城墙爆炸,从而炸毁了腾冲的西北拐角楼。攻破了腾冲城。

    有了思路,技术改进也不复杂。就是在轰天炮的炮弹头部装上铁簇,使其能够扎在浮桥上,不再弹跳滚动。经过试验后,证明可行,并且有效果。于是,除了用火药船爆破浮桥外。朱永兴又多了一个有力的武器,对破击元江浮桥更加地有信心。

    当然,朱永兴并不知道这种类似的箭弹早已有之,只不过不能爆炸,而是实实在在的大铁箭。好象是朝鲜在十六世纪中期铸造的天字筒、地字筒。便是发射重达二十多公斤的将军箭炮弹。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火药船的爆炸已经将浮桥炸成数段,大帆船重新扬帆加速,在轰炸平台的掩护和压制下,带着后面的船只疾驰猛冲,碾压着驶过,将已经零落的第一道浮桥摧毁殆尽。

    无数的木板、碎屑、绳索,被船队带向了下游,两座轰击平台把帆全部落下,沿岸缓行,依旧在发炮轰击,也接应着几名落水游来的水手。

    “破了一道。”陈国公吴子圣猛地一跺脚,望远镜随着船队移动,紧盯着下一道浮桥。

    吴三桂吃惊不小,急忙爬下寨楼,带着亲卫随从,奔出大营,沿江向下游赶去。尽管对敌人破击浮桥的速度感到惊讶,但吴三桂并没有意识到情况已经极度危急。毕竟按照情报,以及他已经作出的周密布置,即便浮桥全毁,两岸失去沟通联系,江南的军队也不是敌人可以打败的。

    不过是暂时的隔绝,江南的兵力,不是敌人可以撼动的;粮草物资,也足以支持七八天。到那个时候,浮桥又能再搭建起来。只不过,敌人有了水师,该要如何对付呢?吴三桂骑在马上,心里想的不是对岸军队的安危,而是如何使搭起的浮桥不再受到类似的攻击。

    “轰,轰,轰……”船队中又有两艘轰击平台开了出来,向着第二道浮桥发射出专门的箭弹。

    几十颗小炸弹在空中分散零乱,大多数都掉在了江水之中,可也有十几颗落在了浮桥上,更有七八颗成功钉住。

    嗞嗞冒烟的炮弹令浮桥上的清军惊慌失措,挤撞躲避,没有舍生忘死、以身扑弹的勇士出现。与杀伤步兵的炮弹不同,这种箭弹作得稍大,一颗大炮弹只能分出五颗或四颗,就是为了增大破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摧毁浮桥。

    为了保险起见,船队里依旧放出了两条火药船,向着浮桥猛冲过去。

    爆炸,此起彼伏,白烟在水面升腾,木屑在江上横飞,清兵在桥上落水。紧接着又是两艘火药船的冲撞,稍后是两声更猛烈的巨响。

    一艘船被岸上的火炮击中,桅折帆落,但还未失去控制,木桨划动,落在了船队的最后面。

    “点狼烟!”吴子圣望着船队碾压着冲过了第二道浮桥,心中大定,终于放下了望远镜,回身命令道:“诸将下城领军,准备出城夹击城西之敌。”

    两道狼烟在元江城中升起,预示着破击行动已经成功大半。也标志着合击行动的正式展开。

    “国公快看,又是一支船队。”那嵩突然一指西北。

    没错,又是二十多艘船出现在江面之上,这是破击浮桥的第二波攻击。显然,行动的顺利,使他们没有了用武之地。更不用提后面的第三波了。

    “岷殿下还真是谨慎。”陈国公吴子圣不禁微笑,露出了由衷的赞赏,对那嵩说道:“请那总督守好城池,吾亦要至城西指挥,迎候岷殿下大军来到了。”

    “国公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