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 隔绝元江,众军合击(2 / 3)  逆流伐清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朱永兴再次注目战况,微微皱了下眉头,唤过传令兵说道:“给江上船只传令,不必如此频繁穿梭,只须远远监视便可,搭建浮桥岂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另外,轰击敌人时,可先让船速快者为诱饵,待敌火炮发射后,再近敌炮轰。敌之火炮发射缓慢,这个弱点要抓住。”

    传令兵领命而去,朱永兴又观察着城下的战局。尽管清军很顽强,但在明军不惜火力的打击下,营寨破损严重,很快便会被明军突破,进入到短兵相接的厮杀之中。依靠着兵力优势,进入混战的话。明军便稳操胜算。

    虽然江面封锁隔绝得很成功,但总攻还是要在以马宝为主的东路军到达之后展开。朱永兴把目光投注于东面,隐隐地已经能听见炮声,想必东路军已经离之不远了。

    ……………

    “舟船之利,竟至于斯!”与那嵩发出同样感慨的是吴三桂的智囊刘玄初,谁能想到,这样一场看似正常的征剿之战。最后决定胜败的竟然是一支明显拼凑起来的水师。

    别说是水师了,清军从上到下,也根本没有想到会打水战,可谓是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

    但战局就是以清军绝没有想到的方式迅速变化着,两岸的隔绝,突然出现的敌人援军。迅猛如火的内外夹击。三个时辰之内,战场的主动权已经落在明军手中,南岸清军岌岌可危,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而架设浮桥、沟通两岸的行动却在江上炮船的轰击袭扰下,变得极为困难。在刘玄初看来,几乎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皇明宗室。果有武侯之奇谋,太祖之英武乎?”刘玄初心中思绪翻腾,已经不知不觉把那个“伪”字去掉,他望着江南的元江城,脸上的神色复杂。

    吴三桂是铁杆汉奸,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他的手下却并不是都情愿降顺于满清朝廷,甚至有深为痛恨的。为什么会替吴三桂效力呢,唯其是汉人。这是一个相当主要的原因。刘玄初心中则有一个最大的抑郁和矛盾,那就是“惟望天早生圣人以靖中华”。

    换句话说,刘玄初是希望汉族能出一个他心目中的“圣人”来恢复汉家天下,而吴三桂或有可能。所谓病急乱投医,当时就是那样的一种状况,即便吴三桂杀了永历,可当他在起兵反清初。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依然获得了很多人的原谅和支持。可惜他利令智昏,竟改元称帝,顿失人望。只剩下了亲信和心腹还在为他的大业奋斗。

    在这一刻,刘玄初的心志动摇了,吴三桂的暴跳如雷,竟也一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

    “伪王马宝狡黠,虚设营寨,却突然率军过江。”噩耗并没有放过吴三桂,王辅臣派人前来回报,又给这个老汉奸以沉重一击,“王将军率军追击,无奈浮桥被烧毁,追之不及。”

    “愚蠢,无能。”吴三桂气急败坏,口不择言,大骂道:“我江南之师危在旦夕,此皆王辅臣之过。”

    当然,王辅臣的失误确实加快了江南清军的败势,但要把罪责都推到王辅臣身上,显然有失公允。失败已经不可避免,要说责任,吴三桂、刘玄初,又何尝没有。

    “王爷息怒。”刘玄初此时才有些清醒,赶忙劝解,“败势难挽,为今之计是如何使江南夏将军等人脱困。”

    吴三桂呼呼地喘了几口粗气,强压怒火问道:“计将安出?”

    刘玄初伸手一指,离江北大营最近的江岸处,竟还有两条小船。不用多语,吴三桂已经明白了刘玄初的意思。困难不小,危险很大,江上不时有明军船只往来,凭这两条小船把夏国相等重要将领抢回来——可不这么做,还有别的办法吗?

    “等到晚上吧!”吴三桂无奈地叹了口气,回头望向南岸,心中祈祷夏国相能坚持到入夜,而且能保证一段江岸在手。

    ……………

    战场上尸体横七竖八,有清军的,也有明军的,旗帜、刀枪、军服满地都是,焦黑的弹坑还在冒着缕缕青烟。

    叙国公马惟兴坐在木杌子上,医护兵正在给他上药裹伤。虽然疼得不时呲牙咧嘴,但又不时望向西面,脸上露出笑容。

    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明军的形势一度危急,但在得到了马宝大军的急速增援下,终于转危为安,并且击败了清军参将傅文元、张足法所率的五千兵马。

    现在,通向元江城的道路已经打开,剩下的便是数路合击,一举全歼江南敌军了。

    “马兄,伤势如何?”汝阳王马宝匆匆赶来,面露关切地询问道,同时伸出手,按住了要起身见礼的马惟兴。

    “无妨,些许小伤。”马惟兴满不在乎地一笑。说道:“队伍要出发了吧?晚了可赶不上这最后的大战了。”

    马宝抬头看了一眼西面已经可见的六道狼烟,嘿然一笑,说道:“放心吧,元江城之围已解,可这总攻还是要等咱们的。估计清军已被岷殿下这水陆夹击打得屁滚尿流,咱们到了正好能捡个便宜。”

    “别被打光了就好。”马惟兴见包扎已毕,便立起身来。还挥动了下受伤的胳膊,向马宝展示了一下,笑道:“如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