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厦将倾再出山(2)(3 / 3)  汉冠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他们家的资源,还不够保证新的赢家能够宽宏大度、不计前嫌。

    在这种输不起的局面之下,你能考虑的,首先不是赢,而是不要输。

    至于所谓的「机会」,乱世远还谈不上结束,而对曹操这样的明主来说,他用人看的是能力,而非功绩。

    所以,入仕早晚,起码对司马懿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一个人能对时局洞若观火,却又能谨小慎微,足足蛰伏七年,不容一丝一亳的不确定性,他的谨慎和耐心,只能用可怕来形容。

    除此以外,另-一个促成司马懿接受征辟的因素,是这一-次司马懿的推荐人是曹操的高级谋土荀彧。

    这里面并不是私交之类的问题,而是荀或对司马懿的意义。

    在秦汉时代,官方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察举制,也就是由朝廷的在任官员来推荐。

    一旦推荐成功,被推荐人在日后为官的过程中犯了什么事,负责推荐的那个人也是要受连带责任的。

    所以察举制下,推荐者和被推荐者之间,天然就存在一种同盟关系。

    司马家原本属于河内士族集团,由于实力并不怎么强,所以在曹操阵营之内,这一支力量所占的权重并不大。

    如果司马懿以河内士族子弟的身份进入朝堂,那也就意味着从起步开始,他所处的位置就是边缘的,未来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只能是一个未知数。

    当时实力最强的是颍川士族集团,可以说,曹操够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整个北方,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颍川士族支持的缘故。

    而荀或则是颍川士族的精神领袖,所以司马懿得到荀彧的举荐,也就意味着获得了融入主流的机会。

    这就又回到了前面的那个问题:作为弱势的后来者,最明智的选择是跟从赢家,而在赢家内部的派系当中,又最好是选择主流中的主流,如此才能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保证自己尽可能不要输。

    对司马氏来说,一切切到此还远远不够。

    随着曹操的逐渐老去,继承人问题是曹氏集团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司马懿选择了投到曹丕的门下,做了曹丕的中庶子(也就是太子的侍从之臣),与此同时,他的三弟司马孚也开始步入政坛,成了曹植的文学掾——这一次是标准的两头下注。

    而南阳诸葛氏做得更绝:老大诸葛瑾投了东吴,老二诸葛亮投了刘备,老三诸葛诞投了曹魏——三头下注。

    我现在的处境,与曾经的司马家的处境,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势弱。

    比起宗王来说,王生既没有身份,也没有大义。

    他的优势,在于眼光,在于天下大势的洞悉,在于他高筑墙,缓称王,低调发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