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而且两国之间还没有那怕一丁点的利益冲突。所以尽管距离远了些,但中国实际上就是芬兰的最佳盟友选择。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芬兰只是几个盟友之一,同样的国家还有伊朗,甚至俄罗斯共和国和朝鲜共和国都是类似的情况。
现在芬兰正在面临着来自苏俄最后的战争通牒,芬兰人也是不知道中国会不会冒着和苏俄开战的风险向苏俄提出干涉,要想让中国直接出兵苏俄的可能性太小,芬兰人暂时也没有指望这个,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中国对苏俄提出威胁,迫使苏俄打消进攻芬兰的心思,如果苏俄执意要进攻芬兰的话,那么芬兰方面就希望获得来自中国的军事援助。
门开了,芬兰大使此时已经是一脸平静面带微笑走进了陈敬云的办公室,当他看到同样面露微笑伸出手欢迎他的陈敬云时,他心中已经是平静了下来,脑海中已经开始斟酌着该用什么样的言辞来获取陈敬云的同情和帮助。
看着进门而来的芬兰大使,陈敬云自然是知道他为什么会过来,苏俄向芬兰发出了最后的战争通牒,中国的情报部门第一时间就是传回了消息,苏芬战争在后世里也不算什么小战争了,陈敬云自然也是有所耳闻,但是他以为这个时空里的苏俄战略形势那么差,应该不会和历史上一样主动进攻芬兰啊,难道斯大林就真的不怕自己在他们打的jilie的时候,在西伯利亚上给它捅一刀吗?
难道这些社工党人的思维就跟日本人一样是难以理解的,这明明战略形势那么差,竟然还主动去挑起一场战争?陈敬云有些难以理解。
他自然不知道,这个时空里的苏俄之所以战略形势会那么差,那全都是因为中国的影响,中国在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的大军就像是一把砍头大刀,无时不刻都悬在苏俄人头上,苏俄人为了在西伯利亚地区保持平衡,可是投入了大量的力量,可是三十年代后,中国在伊朗和芬兰的军事援助进一步加剧了苏俄局势的劣势,这也的确是,如果在苏俄和中国发生大战的时候,芬兰和伊朗都出兵苏俄的话,那时候苏俄就得跳脚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苏俄在这个时空里之所以还坚持进攻芬兰,为的就是打破这种战略上的劣势,西伯利亚那边改变不了,伊朗那边局势太复杂,但是芬兰可就在彼得格勒的边上,苏俄要进攻的话预计也花费不了什么力气,而把芬兰拿下来后也就能够保障苏俄的西北部国境的安全。
所以说,这个时空里苏俄冒险进攻芬兰,至少有一本原因是中国造成的。
面对苏俄要进攻芬兰,陈敬云自然是要跳出来大力反对的,这个和芬兰人能不能保持民族独立无关,也和他对芬兰人的同情无关,实际上这些对于芬兰人很重要的东西对于陈敬云而言屁都不是,他想的是让苏俄在芬兰那边吃的大大的苦头。
所以在芬兰大使担忧了半天后,陈敬云就是表示中国将会对苏俄意图侵略芬兰表达最强烈的抗议,随后又表示中国会对芬兰进一步加大军事援助。
大批军火开始从中国各大港口装船,然后将会奔赴北欧,然后交付芬兰,由于欧洲那边是战区,而且波罗的海那边也有着苏俄的海军舰队,所以这些军械武器在奔赴芬兰的时候也是配属了一支舰队进行护航,免的让那些欧洲交战国给扣留了,要知道欧洲那边战争爆发后,中国向德国运输的商船已经被扣留了数个船队的物资,虽然为了避免激怒中国英法都会按照高价收购这些被扣物资,但是这对于中国的对德贸易来说还是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得已之下中国只好通过中立国进行对德贸易,比如瑞士、比如瑞典,还有此时尚未参战的意大利。
和德国的贸易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向德国持续输送工业原料,延续德国的生命力,让德国能够坚持的更久一些,而这些向德国输送的物资中,以各种工业原料为主,此外最大宗的物资就是石油了。德国作为一个贫油国,虽然能够从罗马尼亚那边获得数量不菲的石油,但是对于德国的庞大石油消耗量来说还是远远不足的,而中国的石油产量是严重过剩的,1939年的石油产量产量为四千万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就连拥有广阔殖民地的英国以及拥有巴库油田的苏俄都比不上。
中国的工业产值虽然也高,但是国民的民间石油用量实际并不算大,汽车拥有量还是不如美国那边那么变态,要知道美国的石油年产量可是高达两亿多吨,地球的其他国家加起来的石油产量都比不上美国一家多。而美国那庞大的石油产量实际上并不说明了什么,中国如果有足够的市场和需求,石油产量也能够迅速攀升到上亿吨,国内的数大油田都已经发现就等着随时开发了,但关键的是没有足够的市场了,短时间内开采了那么多石油卖给谁去啊,国内民间的石油消耗量并不是太多,而中**方的石油消耗也是有个限量的,按照二战标准实际上中国哪怕只有一千万吨的石油产量基本就能够支撑得起一场世界大战了。美国那边最恐怖的不是石油产量,而是石油的消耗量,这年代美国几乎消耗了全球几乎一半的石油产量,于此相对应的就是美国一家的工业产值占据了全球的一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