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8章 换汤不换药(3 / 6)  大清拆迁工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是对于这个格致书院十分的感兴趣。

    在命令杜锡圭跟这些外国的传教士说明意图之后,他们立刻表示出了极大地兴趣,为杜锡圭讲述了他们这个格致书院的办学宗旨,以及教学目的。

    傅兰雅是英国“圣公会”的传教士,曾当过北京同文馆的教习以及上海英华学堂的校长。为推广西方的科技知识,傅兰雅在1874年与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磋商在上海建立一个科普教育机构,得到了麦氏的支持,遂于同年3月12日在上海英文《北华捷报》上表了出麦华陀署名的侣议书。此举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响应,3月24日由傅兰雅主持在博物会召开筹备会议,按照傅兰雅地建议,格致书院从事提倡科学,不宣传宗教,并推举麦华陀、福勃士、伟烈亚力、博兰雅和中国的唐景星即唐廷枢,轮船招商局总办、徐寿、王荣为董事。月2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格致书院。

    并不是所有的外来洋人都是欺负中国人的,其中不乏有一些思想先进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他们的目标仅仅是弘扬科学文化精神而已,不参与任何的政治勾当。或许我们今天很多人不是很理解,这些洋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只是为了传播科学?事实上这些事情还真就存在,而傅兰雅恰恰就是其中之一。

    与中国传统的学校设置不同,格致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座专门研习“格致”之学的教育机构。其主旨是: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而学生在书院中掌握了“格致机器、象纬舆图、制造建筑、电气化学”等科学技术,便能够“有益十时、有用于世”,达到“为国家预储人才,以备将来驱策”的目地。

    可以说,这座书院成立的这二十年来,深深的影响着上海的政治和文化,使得上海成为在中国的唯一快进步地城市,为上海日后成为东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不可磨灭地功劳。

    张云飞经过权衡之后,认为在文化领域上,还是越早起步越好,因为文化不同于其他产业,军事和工业可以跳跃式展,但是文化的传承是需要慢慢积累地。在这方面,大清甚至还赶不上日本,早在日本便完成了小学普及教育,而大清自曾国藩、曾格林沁、李鸿章之后再无人才可言,这种断代的危机,或许就是造成日后大清落后挨打地局面吧!

    既然要改革,那就得彻底一点,不在文化上改革的话,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是白费。张云飞当然不敢大张旗鼓的像光绪那样直接废掉科举和八股文,温水煮青蛙的道理他还是知道的。而格致书院成立了二十年了,都没有被清政府取缔,说明它的方式是当前符合大清文化改革的,行得通的。

    为此,张云飞才敢打着皇家科技大学的

    高举光绪帝维新改革的话:“非变法不足以图,而人材之基不可。”将科技教育先在上海办起来。不过张云飞还是很无耻地在皇家科技大学要了一个名誉校长的位置,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在校学生都知道张云飞是他们的校长,是和他们一起支持科技展的。

    作为一个统治者,张云飞这么做是无可厚非的,在中国的文化底蕴上,永远都存在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概念。这种理念将一直伴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延续至今,就像我们一直深深地怀念着我们的班主任一样,张云飞知道未来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将会是国家的顶梁柱,而张云飞若是有朝一日定鼎中原,这些学生将会是张云飞最有力的支持者。

    随着皇家科技大学的成立,一时间,上海地各个地方都出现了很多的冠名‘皇家’字样的机构,倒是令北京的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顿时眉开眼笑,不停的称赞张云飞会办事。

    周边诸省的文武官员们一个个的耸拉着脑袋,眼看着张云飞的这一计马屁是狠狠的拍对了地方,哄得皇上和太后老佛爷十分的开心,他们已经闻到了浓浓地酸味儿。

    上海,这个百年后的中国经济中心,在张云飞的世界里,再次生根芽,并迅长大,相信很快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

    广州城内,两广总督府

    啪啪啪!一阵急促的叩门声,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李鸿章的书房门差点儿被敲碎了。

    书房内,只有李鸿章和于式枚两人在内,也没有办什么公事,就在那里没事聊天下棋。一旁的茶几上摆放着一个茶壶和几只茶杯而已,香气四溢,正是上等的广东名茶单丛。棋盘上黑白交错,虎踞龙盘一般叫着劲,眼见就到了大决战的局面。

    “来了!”于式枚十分不爽的应了一声,正在思考如何拆解老大人地棋局呢,半路去杀出个程咬金来,当真不快活。

    砰砰砰!声音重了了许多。于式枚极不情愿的起身开门,并嘟囔道:“来了!来了!这破门再敲几下就该换新的了!”

    话说这前任两广总督谭钟麟也不舍得花钱修修,到如今这总督府的房屋还是道光年间的总督琦善修缮过一次,这么多年竟然没有一个总督肯花钱修理这总督府,当官地吝啬到这个地步,也就大清朝‘人才’辈出吧!

    还没等于式枚完全打开门,罗丰禄便一头撞了进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