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汉制:三公并立,是为了分权制衡,但却没有达到制衡的效果,为什么呢?有一人,游离于制衡之外,当今圣上,若是也能接受百官制衡,中常侍们怎么能够横行朝野,陷害忠良?”<;<;div>;荀彧口瞪目呆,一脸震惊地说:“制衡的道理,我也听说过。昔日,桓帝时,大儒王充作《论衡》一书,书中曾说道:‘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故此‘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使丹朱之志,亦要受狱理之吏监管。’<;<;div>;王公当日也认为不能一味强调德治,要加强律法的监管,可是王公主张虽好,如何实施却让人犯难。”<;<;div>;刘备欣然说道:“其实王公在《论衡》一书说了实施办法——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野草。百姓最知道官员是否称职,此所以青州采用乡老参政的办法,使下情迅速上达,使百姓参与官员的监督。<;<;div>;利用乡老和律法的约束,将针对官员的监督扩大到乡野之间,扩大到青州每一个角落,这就是青州的官员体制的本质。”<;<;div>;荀彧皱着眉头说:“乡老参政,若其纠合在一起,对抗朝廷官员,如何处理?”<;<;div>;刘备微笑着解释说:“这就是青州政策的最后一环:律法管制。青州军法(法律)实施之初,正是黄巾叛乱之时,故此,我以军律约束蠢蠢欲动的青州百姓。这一律法虽然严苛,但它的设立却是为了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平等、公正的愿望。<;<;div>;法律是什么,是为了给这个充满竞争和纠纷的世界建立一种秩序。一条律令的实施,只有让最大多数人获益,才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才能最长久的实行。如果这个律法能够体现最大多数人的公正,在每个人伸张权力的时候,不因为他的出生、他的贵贱、他的强弱而有所倾向,你觉得多数人会反对这一律法吗?多数人维护的律法,少数人违反了,你觉得我依法惩处,会有人不满吗?<;<;div>;青州设立种种制度,就是为了建立一种秩序,构建一套规则。在这个规则之下,每个人公平的发展机会都是获得保障的。在这个规则之下,人们不能凭借强权、暴力而践踏别人的权利,剥夺别人的财产,;<;div>;这种规则刚开始实施的时候,人们或许觉得不方便。然而,实施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感觉到:在既定的规则的之下生活,至少每个人都受到规则的约束,规则或许不尽完善,但坏规则要好过没有规则。没有规则,就是无法无天的,就是弱肉强食的,就是横征暴敛的,就是朝不保夕的。<;<;div>;每个人都有权获得同样的阳光照耀,当百姓觉悟到这点,维护这个规则和秩序的存在就成为了他们的自觉。<;<;div>;平原郡百姓曾经放弃维护自己权力的机会,青州规则也放弃了他们。在袁谭横征暴敛下生活了一年,他们的遭遇让青州百姓更加明白了维护这一规则的重要性。<;<;div>;因为惧怕两三刁民闹事,就抑制百姓的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所得与所失相较,孰轻孰重?”<;<;div>;荀彧沉思着说:“公可举二三例,谈谈青州律法。”<;<;div>;刘备骄傲地说:“青州律法就是创立一种规则,或者说创立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在这种规则之下,每个付出相同劳动的人都会获得相同的收获。<;<;div>;比如:战功奖罚令——无论出生贵贱,无论家世大小,斩十首者赏十功。这一赏罚不因对方的出生而变更,不因对方的家族实力大小而不同,同功同赏。<;<;div>;青州的律法,每个人在伸张自己权益的时候,不因个人背景、不因权力大小而变化。<;<;div>;比如:青州契约法——无论你官爵高低,无论你势力强弱,在签订契约时都是平等的个体,契约不公平,可以不签,一旦签约就必须遵守。<;<;div>;比如:我与商队签订了你来青州的契约,你到了青州,我就必须付款,不付,商队就可依约索赔<;&;<;div>;刘备说到这,荀彧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什么护送?那是绑架!才付了十个金币,何其廉也。”<;<;div>;刘备讪笑着说:“文若公,目前还不是青州人,这律法嘛,还适用不到文若公身上。再者说,公也应体谅我求贤若渴之心啊。”<;<;div>;荀彧怒气冲冲:“什么贤?我只值十个金币吗?”<;<;div>;刘备挑衅地说:“公之才岂止十个金币。我请你来,欲举四郡托付于你,公可敢承担?”<;<;div>;荀彧受激不过,大声回答:“有何不敢?哪四郡,说来听听?”<;<;div>;本来,以荀彧的心思,绝不屑投奔无根无底、目无大汉律法,本性狂妄的刘备,奈何一路行来,先受师弟陈群的冷落,再受十个金币的侮辱,接着又遭刘备言语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