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群雄割据 第六十四节 围困(3 / 4)  商业三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明日一早,我们继续调整攻击步骤,后日开始攻城。散会。”

    众将管怏怏离开军帐,刘备叫住田畴,静静地等待高堂隆的解释:“文不管军,升平,我军正在商议攻城事宜,你如此冒失闯入军帐,打乱军议。看来,以前对你是太纵容了。”

    高堂隆连忙告罪,解释说:“主公,此事确实重大,隆冒然闯入军帐,为的就是攻城事宜。此次攻城之战,青州只能拿出60万只箭。”

    “什么?”富饶的青州只能拿出60万只箭,攻城之战弓箭为先,60万只箭,这仗怎么打?

    田畴也急了:“升平,此战关系着青州打通往洛阳的商路,甚至打通整个北方的商路,关系到青州今后的安全环境,往大点说,甚至关系到汉室的危亡,你可不能拉后腿啊。”

    高堂隆正色回答:“我高堂隆岂是因个人私欲而误了国事的人,主公最清楚这点。可主公你想想,自青州出兵虎牢之后,战斗从年前打倒年尾,从去年打倒今年。主公还支援孙坚、曹操,还要援建京师洛阳。平原收复后,我们发放农具、农种。目前,冀州北方六郡还嗷嗷待哺。

    青州,只有去年收了一次税,这税收支撑十万大军南征北讨一年多。新占领地三年之内没有收入,还要不停贴补。青州一年产铁多少斤,能在生产农具、马车,生活必需品外,再生产多少铠甲、箭矢。十万大军,岁支多少?新郡,每年补贴多少?

    以青州一州之力,做这么多的工作,已极为难得,更难得的是,青州税负不重。若主公再打下去,青州只好加税了。我此来,正是为此事:再不加税,今年年底,政府没有岁入了。”

    刘备止住了田畴继续争辩的想法——这就是开放的民主政府和独裁的暴力政府的区别,独裁的暴力政府不会在意民众疾苦,钱不够,横征暴敛就行了。乡老议政下的青州,想要不顾民意,难呀。怪不得文明游戏中,越是独裁政府,越不会因为战争而导致民众不满,生产力下降。

    历史上,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仗打了八年;袁绍和曹操大战,再打了十年,为什么战争持续这么久,就是军械物资跟不上供应。罗马城遭遇斯巴达叛乱,陷入大饥荒中,也被迫加税筹集军费,据说,当时有很多元老买掉了自己的珠宝。中国历史从没有记载军事物资缺乏,导致战争难以为继的现象,但这样的情况肯定存在。

    青州新政终非一日之计,如立竿见影般迅速见效是不可能的。今年,青州最有成效的是推广新稻种。当时,中国北方主要以种植粟、黍等旱地作物为主,三国时期是历史上北方开始小麦种植的时候。邺城,正是当时唯一的北方产麦地。曹操在攻打袁尚时,史书上曾有“追至邺,收其麦”的记载。北魏时有一首民歌:“高田种小麦,稴穇不成穗;男儿在他乡,那得不憔悴”,说的就是当时邺城种小麦的情形。

    而经过六年的反复培育,刘备带来的新稻种已能够在广饶小面积播种。另外,韩国当时种植的稻种抗寒抗旱性较强,已在出云大面积推广。稻麦一年两熟,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刘备才敢大肆攻伐,扩张领土。同时,正是有了邺城一年两熟的稻麦支持,曹操才能够顺利称霸北方,最后建立魏国(治所为邺城)。

    拿下了邺城,就等于拔掉了曹操将来的牙齿,没想到,却在物资上卡了壳。

    高堂隆治下的户部掌握着青州的钱袋子,其收入主要来自五个部分。最多者是盐铁之利,天下百姓,不可不食盐,不可不用刀铲斧镰,而出云、青州海盐铁器甲于天下,再加上由青州商队组织的武装走私,使得诸侯防不可防,禁无可禁,这一块收入既多又稳定。

    其次是退役军人会社谋取的利益,出租军田获得的粮产且不说,自茶酒至绢绸,凡与民生有关者,退役军人会社几乎都加入进去,甚至于可以说退役军人会社本身便是一个巨大财阀,扣除必要开支,每年都能提供巨大利润,但如今天下大乱,各诸侯间虎视眈眈,会社的生意并不是最理想。

    第三部分为工商之税,以前,各地诸侯征税往往随意确定税额,甚至于任意夺取商人财富,青州则不然,他们在户部下设专员检点各商号进出货物,确定各商户税额,有他们发放的凭证者,在辖下各地可随意运送也无关卡拦截之忧。而无凭证者,不惟寸步难行,甚至有可能为人所检举没收。然而,诸侯混战不休,各地民生凋零,青州这几年商税收入并不理想。没有外来的收入,只是自产自销,那钱不过是左口袋倒换导右口袋,每次倒换还要上税,对民众来说,不是好事。要不是去年打通了徐州商路,荆徐两地富商极多,恐怕青州商人半数熬不下去了。

    青州的第五部分收入来源于矿藏,主要是下密城的金矿,这原本是青州起家的资本,如今反倒在青州整体收入中所占分额不大。因为金币的流通,需要控制一定的金价,这就需要控制黄金的产量。

    青州收入的最后部分是农田租赋,农夫没有收入税,没有田产税,但人头税必需缴纳。百姓既可以粮米折算成钱货以物完税,也可将粮米卖出后以钱完税,一切听凭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