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甄宓教授商学、会计连乔瑛、张月儿也不甘寂寞分别担任书院的乐师及厨师-哦不是司琴和司厨是当音乐老师和厨艺老师。当然像黄月英、百合公主等也在教师之列。
二年後纷纷有学成的年轻女子或者担任书院助教或者把所学应用在社会中开店经营或从事工商不仅为各行业注入新鲜的活力也让政务的运转和工商的繁荣都有高的成长为刘备军日後的统一大业以及向外开拓一再累积了厚实的根基。
如果有女子不让须眉自认习武不输士兵也可进武院学习;若通过各等考试也可在军中担任校尉等职主要是负责文书及後勤业务甚或必要时也可支援战场。不过前提是要在心理素质层面通过非常严苛的考验;否则在这个年代女子上战场天晓得会遭到什么後果。这可是十个陆羽也承担不起的严重之事啊。
为此陆羽考虑良久终於成立了华夏有史以来第一支女子“特种队”学校教官的人选自然是他的爱妻马文鸳和秀儿还有以後接回来的孙尚香此外还有马云禄。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年终於有了第一届的毕业生包括了文聘的女儿文鹭关羽的女儿关凤高顺的女儿高琳张辽的女儿张玉儿黄忠的女儿黄天玉等先被派往西北在雷龙军团里任职;半年後她们在战场上大显身手为父亲也为自己挣得了极高的名声不过更重要的是无形中也得到了好姻缘。这是後话在此不表。
女子书院和武院的成立间接影响的是女子地位的抬头。过去由於生产力主要依靠男子所以女子逐渐变成附庸甚至流为如同无人格的货物可任人“交易”。现在藉著给她们一展身手的舞台挥了她们的确无愧“半边天”的地位在职场的表现丝毫不逊男子使社会中一些受歧视的职业因为专门技艺而提高了例如“卖身不卖艺”的歌者、舞者、乐者。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陆羽原先提倡的:凡在书院的学生可以表任何言论不用受老师的追究即使与老师的观点相悖;还鼓励同窗间互相交流辩论。在蔡琰、甄宓、秦思雨等才女的主导和鼓励下女子学院的学生纷纷对传统宗法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提出多方的质疑及辩论诸如:何以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男子可以多妻女子却要守节?男子可以休妻女子却不能离夫?男子可以弃旧迎新女子却不能要求白头偕老?为什么“妇人识字多诲淫”无才便是德?夏桀、商纣无道亲小人、远贤臣那不都是男子吗?何以独怪罪“女人是祸水”?……
由於刘备的支持陆羽的坚持所以很快的就让辖下五州的男丁、女子都动员起来为战後的重建与建设的繁荣一起努力。虽然人口仅占大汉的三分之一但相较於男女有别、对女子仍多歧视一时还无法接受这种先进想法的关东与江东而言进步的幅度自然是以倍计;何况刘备军的辖地几达大汉的一半又处於可以向三方开拓的有利局面怎么都占优势。随著时间的推移一统大业几乎指日可待。
日後寥寥数卷的《帝国简史》简述帝国一统的过程与功过竟有一卷专论女子书院的成就可知陆羽的这一坚持影响有多深远。
总体来说按陆羽的规划刘备军辖下的五州各在州治所在成立州级书院及武院;长安则成立中央级的书院及武院地位等同於两汉时的太学。
为了提倡学术风气陆羽还主导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宏大措施--建造一所“万世书阁”由蒲定设计、马钧施工等於国家图书馆尽可能搜罗民间藏书鼓励各方捐赠还找了一班文笔工整的文士把其中非大量使用的书籍誊抄五份校对後分藏於五州的州治所成立的“千秋书馆”供书院和武院学生借阅。
为了怕书籍受损陆羽定了一个办法:各级书院凡欲毕业的学生至少须誊写三至五本不同的藏本书籍。由於活字印刷技术许多重要的书都普及翻印提供学术辩论及研究。
此举建立了自东汉和帝以来--或者说得更大是自华夏有史以来盛况空前的读书风潮。
各藏书阁的设计采用极为严格的保护措拖主要是为避火、避虫、避风、避潮、避雷、避震等同时四周环植竹木又在书阁前凿池蓄水严禁携带一切火种接近;同时订有《书约》由专人具体管理。每隔十年便须将藏书重新全部审核视需要重新摹抄校核过重新典藏。
帝国一统在陆羽辞世後子孙遵其遗意建造了一栋“百芳书楼”於广元一面作为对他的追念一面当作陆氏子孙的私人藏书楼不但将住宅与书楼隔离并且由长子陆函立下规矩:“代不分书”!而且不论子孙如何开枝散叶每代均须推举至少二人尽到守护管理之责。
三百多年後帝国崩解群雄逐鹿各地书院、书阁多少遭到兵燹或回禄之灾惟有“百芳书楼”因斯人斯事加上广元的地理形势使得此楼果如其名得以百世流芳。
书楼前除了有陆羽和妻儿们的手迹碑文尚有包括刘备在内历代帝王的祷词大意为:书楼所藏之书实为文化缩影道统传承;盼无论谁主政天下都能体会此理此心庇护无损。
因此虽帝国变迁甚或日後蒙古、满清入主中原当权者无不严嘱将士:广元为道统之地非令不准擅入;“百芳书楼”乃民族文化所系妄损者严惩无贷。此是後话不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