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胁迫和忌惮;二则暗地里北方大姓和南方士族仍不时有竞争在孙权接位後更转而半公开政、军权力由两大集团轮流掌握孙权不思反制积极培养人才却以权谋方式挟其两端取得均衡。如此造成政、军权力的垄断和风气的保守与整个现实环境更为脱节。
较之下陆羽改革的成功在於创立出客观的考试方法和教育制度来代替评价人物的选举制度打破世族垄断。同时为免人才埋没陆羽规划的教育制度中在财政上挹注相当的本钱;固然在初期限制了其展和进步但是以长远的成效来看其卓著则无庸置疑。就连一般百姓受过基本教育後无论是工业技术、商业技巧、农业改良、军事训练都拥有较优越的素质和水准从而带动了整体的进步和繁荣。
在社会上曹操和孙策仍没有意识到“人生而平等”的概念对平民所产生的影响与刺激所以在其统治下仍任由世族豪门割据地方和垄断地位享有免除徭役和轻薄赋税的特权以致豪门连栋以百计膏腴满野贫无立锥之民所在多有使一般百姓只求温饱而已相当缺乏进取的志气社会因此弥漫苟安气氛所谓的改革变成徒具形式。
此时大历史的走向仍在某种程度上照常出现。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大战结束後不久曹操在毛玠的建议下采用变通诸端的“九品中正制度”由中央任命评议的中正负责品第人才优劣以有效控制乡里清议。但是这种作法依旧“人治”的气氛浓厚同时品第的方式包括了被评人的家世和才能道德忽略了被任命的中正其实有不少仍是出身大姓世族以致後来逐渐形成党同伐异擅以喜怒升降的情形出现并且朝向专重家世、不重贤才的情况对於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江东方面初时孙策采用张昭的建议实施检括和土断之法让渡江避乱而来的流民得到户籍成为政府编户;但是由於政权普遍操在世族之手得以上下其手将壮者纷纷隐匿为自家的依附甚至徒隶弱者方释为编户。此举招致流亡者益多甚至逃入山中托依山越。之後孙策致力弭平山越降民部分收编入伍部分为屯田但更多为豪族掠为部曲和佃客;占有的土地也多半落入世家之手招致中下阶层的普遍不满。另一面虽然江南富饶政府赋役却越趋烦苛致使一些较穷困的地方百姓宁可荫附豪门为佃客不愿为朝廷编户。待孙权接位又纵容部将杀害有钱官兵掠夺赀财为用使一般民众深感不公平的压迫之苛不免思及反抗使社会处於不甚稳定状态在孙氏统治後期连续爆数起民乱最後都被残酷镇压流离死亡者固多间接遭难者更以倍计以致鱼米之乡“千里无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在朝者好大喜功又不愿费心养士取才更让社会凄惨的情形愈为恶化。
在经济上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曹操颁布以实物纳租税的法令。但随著军费支出的浩大杂税项目越趋繁苛而徭役更加烦重使一般编户渐感不堪每每导致贫者卖妻儿或自缢如遇水旱兵灾流亡他地致困顿死亡蔽野或遁入山谷采草叶为食者不乏其众;相较於世族豪贵的奢侈放纵免役安逸形成强烈对比。结果造成百姓或惧为朝廷编户宁肯流亡;或荫附豪族为生却遭剥削而依旧勉强维生。说起来很悲哀在曹魏统治下所以能让大部份百姓维持最低生活不致导致社会、经济崩溃的原因在於战乱频仍减轻了人口压力变相的使粮食能在一定程度上勉强供应无缺。但是人口大量减少并没有让活著的人得到更多土地因为大量的弃田与荒地都被朝廷与豪族取得占有或分配给流民承租耕作或派荫附之户负责。同时一般人民日常饮食的粗劣不堪与豪门大姓的丰腴精致同样有强烈的对比。
孙策立足江东此地自汉渐次开拓加上天下荒乱北方人民避难渡江者波连不断。在第一次大会战後刘、孙议和原来盘据广达九郡的山越族南迁於是北抵长江、南达闽江、东至大海西到赣江的山区险阻之地凡有山河森林之饶几乎都被各大世家豪族公然兼并。为免战败引动乱孙策只能选择先视而不见想待稳定再行改革。目前只能在安定中求展冀望先以经济的提升弭补政、军方面的缺憾。
在孙策的锐意经营下设署典校尉及都尉鼓励垦殖荒地普遍推行屯田仅会稽傍海带湖的良田便达数十万顷。商业随之而兴在建业设有两个大市商贾云集贸易船队和往来东南及东北海域及於出云(朝鲜)、倭国(日本九州)、吕宋、爪哇、甚至澳洲大都结合强大水军巨舰乘机征讨占领。至於西南方的丝路在与刘备军取得协议後划分合理的海上势力范围只要在刘备军占领的日南、麻六甲(新加坡岛)等地缴交一定关税後便可往来贸易;同样的刘备军若要向东南、东北贸易也得向孙吴缴纳关税。
只是江东的富裕繁荣却是建筑在贫富悬殊情况的假象上。由於阶级不平等南北世族在此恣意拓展私产竞夺公田侵占或强行吞并农民耕地又封山圈泽的设置田园装饰假山陂湖胜景供私人享乐。恃於财富权势各大世家又垄断商业富利连地方官吏也兼营商业甚至官职也成了商品民间小商只能赚取微利却聊胜於务农;只是商税十分烦苛世家不但可免关市之税又以高利、币制之端多方盘剥以致商业鼎盛的情形呈现崎形展小民未富而穷者愈贫。
相较於陆羽主导下的经济改革刘备军辖下的一般百姓生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