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二章 改革成败(3 / 3)  三国志之辅佐刘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却越来越好从而吸引了不少百姓从曹魏领地和江东冒险越界而来。固然因此遭处死或流放者不少却有更多的人成功获得生活待遇的改善。从建安十三年至十八年短短六年间便有过二百万的人口从冀州、并州、司州、甚至远从徐州透过各种方式大部分流向了雍州和汉中少部分远至凉州和益州还有人冒险从水路辗转一路到交州的。

    在道德层次上由於历史经验的不足曹魏和东吴的改革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影响结果上行下效无形中使政治和社会的风气愈趋於短视近利而重视现实缺乏理想和操守动摇了统治根基。由於士族主要是经学传家重视节行蔚为门风家法;固然有道德不一定具有政治才能和治国谋略多少却对社会风气有所俾益;所以士族的败落自然使社会失去道德瞻依。

    曹操崛起之初打著维持汉室江山的旗帜积极笼络中原的世族豪强才会获得支持;等到权力稳固後却采取“循名责实”的法家精神公开声明唯才是举不重名节全力摧残士族、打击豪门。虽然因此提拔了不少才士却与传统礼法传家的士族有所扞格因而形成政治上的对立。如第一次三家大会战曹军的关中主力军失利河北士族与庶门才人暗中争斗也是原因之一。

    世族本来就是家族至上然後是名义上的主君再次是中央政府。曹操却以“权术”自喜无兼人之量深恶名节之士更促使有权力欲的士人失去节操有识之士却灰心失望而不求闻达导致日後政权递嬗政风败坏篡夺杀戮之事一再生。

    东吴的孙氏政权也差不多同样政风日渐败坏。初时为巩固统治孙策采取高压与怀柔兼用颇能维持稳定。但是一再受挫於刘备军多少招致出力颇深的世家豪族不满此时孙策又以强固中央、抑制割据势力为务积极支持北地贤才江东大姓屈抑怨愤之下掀起数次政争或乱事失势後仍维持一定权利财富转而沉湎於荣贵逸乐不再对政治怀抱理想热情间接导致政治教化的失序。

    虽然北方有郭嘉、南方有鲁肃等都建议曹操、孙策仿效陆羽的作法建立书院和武院以培养人材;但是所谓“画皮画骨”虽然从外表看可以很像但内在的精神却差得多。在北方曹操认为领地人口众多寻找人材并不难又在主观上认定传统儒生的道德和才能和社会严重脱节反而缺乏治国能力不如直接取才较方便。曹操本人又多疑善妒刻薄寡恩总以法治之名行人治之实反使有志者宁可设法投奔敌营。孙策虽有度量但世家豪门恐政权为寒门取代也多方藉口阻挠。

    再者要成立书院并非理想中的容易凡是教材、师资、重点、目标等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需要互为配合;否则东汉以降无论公立或私立书院不在少数再行成立似为多此一举。比较起来这也是陆羽成功的原因。

    为了打破世族垄断政治等权力的局面陆羽针对时弊著墨於书院的在於“逻辑”和“道德”。“逻辑”激个人思想潜能鼓励在其擅长才能上挥无论政、农、工、商等皆能提出针砭或创出新意。“道德”则是对学子施以类似“洗脑”的节义观念鼓励其操守和理想进取益民而不慕荣利好使得政治、社会的风气为之焕然一新朝气蓬勃。

    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所需要的教材绝非当时的经学所能提供何况许多经学属於独门秘授。只有具备“前世”记忆的陆羽根据当时的水平编出的“陆氏十策”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有助於逻辑思考的训练又有经学、史地、甚至触及组织管理、医药等能达致此一目的。至於师资由於汉末大乱许多逸士贤达避难荆、益受“陆氏十策”的吸引感於陆羽的诚意加上本身原来就对政治抱有一定理想所以大都一拍即合愿意从陆羽学习然後为书院教授或武院教习。後来陆羽甚至不拘一格的成立女子书院起用包括自己爱妻在内的才女为讲师以致日後在各行业或专门技术上陆续出现成就非凡的女子。

    第一次三家大会战後三方皆亟思改革但最後的成败和成果也决定了最後到底由谁胜出主宰江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