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下,陆羽和诸葛亮重新调整了机构,在中央仍然设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长官分别是尚书令、中书令和御史令,由诸葛亮、陆羽和庞统担任。尚书令掌管政令起革、官史的功绩考核以及外交和教育方面的事情。中书令则掌管政令的实施、国库的预算和结算、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及道路水利的兴修事宜,门下省掌管政令的审核、情报的搜集和筛选、军队的调动以及各郡县刑事案件的审案。如此繁重的工作自不可能光由三人来担任,除了一些办事的侍从,三省还各有个人副手,称为尚书左史、尚书右史,中书左史、中书右史,门下左史、门下右史。
经过仔细考虑,最後陆羽和诸葛亮决定了”六史”的人选。”尚书左史”掌管官吏功绩考核,由简雍担任。管雍乃刘备同乡,自平原便随刘备一路南征北伐,平素少言寡语,但做事却一丝不苟,为人正直忠诚。由他掌管官吏的功绩考核,刘备自然安心;”尚书右史”掌管外交事宜。令刘备军众人大跌眼镜的是,陆羽力排众议推荐了蜀中一无名小史邓芝,陆羽可是知道邓芝辨才无碍,历史上蜀国之所以能劝回吴国这个同盟可都是他的功劳;”中书左史”负责府库钱粮和商业的发展。这个最合适的人选自然是马良,历史上蜀国的经济可都是他一手搞上去的;”中书右史”负责国家的大工程和工、农业发展。这个部门(手机站.)由诸葛亮掌管,最後诸葛亮推荐了陈群,虽然诸葛亮和陈群一直私交不错,陆羽还是基本认可的,陈群的内政能力,在刘备军中绝对排在前五位,由他担任此职,自然无话可说;”门下左史”负责情报的搜集和筛选,以及军略的制定,庞统自然任命了陈登那个与他臭味相投的家伙,不过陈登那天生的情报分析才能然让别人无话可说,难怪这家伙历史上被曹操称为”五洲四海之士”,确实是有点本事的;”门下右史”负责刑事案件的审察和对官员的弹劾,王累生性刚直不阿,历史上刘备入蜀,王累拼死劝谏,最後血染城楼,後人有诗叹曰∶”倒挂城门捧谏章,拚将一死报刘璋。黄权折齿终降备,矢节何如王累刚!”刘璋列终投降刘备後,王累便辞官而去,还是刘备亲自骑马追出两百里才把他请回来,由他监督众人自是不敢放肆了。
中央的主要机构是三省,而六部则建在了州一级上。
陆羽确实实施了他军政分离的思想,规定每一州的政事由州刺史掌管,军务则由镇军将军掌管,二者互不统属,在二人之下,就是六部,其中工部、户部、礼部归州刺史管辖,兵部、刑部归镇军将军管辖,至於吏部则直接受中央管辖,这样州刺史有钱没兵,镇军将军有兵没钱,而官吏任命、审察又掌握在吏部手中,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也就避免了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
荆州乃刘备军根基,州刺史由徐庶担任,镇军将军则是赵云,以二人的才华和性格自能配合无间,让敌无隙可乘。
其下六部,工部由伊藉掌管,伊藉乃刘表同乡,久居荆州,近年长江水患日重,尤其是江陵一带,所以负修水利的工部任务繁重,交给熟悉荆州情况的伊藉自然可以放心;
荆州经过刘备、陆羽多年发展,此时已是天下第一大富邑,荆州户部掌管荆州钱粮,自然需得力又可靠之人,糜竺从徐州起便跟随刘备,忠心自不用说,而且他家财万贯,自然不会打荆州府库的主意,而且他还是陆羽的大舅哥,由他担任荆州户部主管,众人虽然眼红,但也不敢说什麽;
礼部掌管教育之事,此时荆州已经有十多所书院,几乎成了天下文化汇集之地,这一块历来由蒯越负责,而且蒯越乃荆州旧人,德高望重,蒯家在荆州又根深蒂固,陆羽也不想轻易得罪蒯家;
刑部关系到百姓民生,自古百姓揭竿而起,多是因为贪官污吏审案不公,以至於造成冤案,因此刑部责任不可谓不重,最终徐庶推荐了向朗,向朗为人方正,铁面无私,正是最好人选;
荆州几乎时刻处於曹操大军的威胁之下,兵部的责任之重自不用说,蒯家二杰,蒯越长於政事,蒯良长於军略,由他转佐赵云,凭借蒯家在荆州的巨大能量自是多了许多便利;
最後是吏部,在陆羽的心目中,吏部就相当於现代的纪委监察部,是监督官吏,防止贪污的最重要的一道门槛,若连这里也沦陷了话,那官吏之风可想而知,由於吏部归尚书省管辖,所以陆羽把荆州吏部总管的位置给了靡芳,这不能不说有一定私心在里面,但是与其让别人掌握,还不如放在一个绝对站在自已一边,而自已又能指挥的人的手里,起码陆羽可以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荆州之後是益州,益州初平,各种势力都在勾心斗角,刘备军新来,不得不借重於他们好掌握权力,不过陆羽还是尽力争取任用有用之才。
益州史是张松,张松乃是蜀人,又有迎刘备入蜀之功,可以说是原刘备军众人与蜀中官吏之间唯一一个两边都认同的人,何况凭藉张松的手段,相信益州的那些门阀也掀不起太大的风浪,益州镇军将军是关羽,是刘备直接任命的,陆羽和诸葛亮自然不会违背刘备的意思,以後益州恐怕就是刘备军的大後方,刘备此举何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