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3 / 3)  高阳公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奋,也很紧张。

    她一天天地等待着。

    而一天天衰败下去的唐太宗李世民并不知晓高阳的诅咒,但这一次他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生命在飞速地抵达终结。

    从四月到五月,太子治始终守护在垂危的父亲李世民的身边。他总是流泪不止。他不忍看父皇那生命垂危的样子。被病痛折磨着的李世民对治这软弱的模样既恼火,又无奈。他并不是不喜欢这个长孙皇后生下的最小的儿子,他只是嫌他太善良又太无能。治根本就不是做帝王的材料。唐太宗并不怜惜治日后手握权杖时的那一份胆怯和孤独。他忧虑的,是他出生人死打下的这大唐的江山。一旦诸侯叛乱,以治的羸弱,他能够对付得了吗?但多少令他欣慰的是,未来幸好还有国舅长孙无忌在李治背后的撑持。他想既然长孙无忌力排众议,甚至不惜牺牲掉同是嫡出的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年长于治的儿子承乾和青雀,硬是把这软弱的晋王治塞进太子宫里,必是有他的深谋远虑。太宗相信长孙无忌。长孙是李治的亲舅舅。尽管长孙无忌是理应不得重用的外戚,但太宗偏偏觉得偌大的一个朝廷,他唯有长孙无忌可以相信和依靠。他把未来的皇位交给治,实际上就是把未来大唐的江山交给了长孙。

    五月二十四日,一代英王李世民终于进入了弥留之际。这之前,李世民在他少有的清醒的时刻,抓紧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当然是关于王朝的。他躺在翠微宫的龙床上,先后召见了他最信任的左右丞相长孙无忌和诸遂良。太宗流着眼泪。他说他知道他们也很苍老了,但他要先于他们而去,他只能将太子和大唐的社稷托付给他们。他说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已预感了他的死亡将至。他希望他们这些与他共同开创天下的老友能竭力辅佐太子,将大唐的基业继承下去。老臣们在英主的嘱托中连连叩首称是。

    唐太宗做的第二件事,是他单独召见了他本来一直想立为皇后的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其实杨妃一直守候在李世民龙床的屏风外。杨妃款款地走来,跪在李世民的床边,把李世民的手按在她满是泪水的脸上。

    李世民说,我是很对不住你们母子的……

    皇上,您不要说了,不要这样说。

    李世民说,好多年了,他一直想告诉她,他是怎样地想念他此生最疼爱也是最寄予厚望的吴王恪。他说很想在死前能再见上恪一面。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他了,自从恪远赴江南。李世民说,扛南是个好地方,山青水秀,恪正好在那里修身养性。他说他知道,在他所有的儿子中,最最配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唯有恪。他像我。但他也像你,像隋炀帝。朝廷不容他。李世民说,他虽是一国之君,有时候却不能左右朝廷。他希望杨妃能理解他的苦衷。他努力过。他想立杨妃为后其实就是为了恪。但事已至此,他希望恪能接受现实,远离朝廷。朝廷是战场。阴冷的太极宫里充满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杨妃握着太宗的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