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险峻吗?”
“别忘了,这期间,咱们把路都修平了!”
于谦抚须而笑:“到时候,整个边疆,都是我大明领土,陛下下旨,天下莫敢不服!”
朝臣大多点头。
其实,土司一直都不是大明的心腹之患。
甚至朝堂上下都不愿意边疆南扩,因为消耗太大,治理难度太高。
看看现在富裕的江浙,那是汉人几百年耕耘的结果,从三国时期东吴开始,衣冠南渡之后,才真正富裕繁华起来的。
所以,当汉人有了舒适圈后,就不愿意开拓新的领土,不愿意再耕耘新的土地。
因为所耗时间太久了,万一发生战争,就便宜了其他人。
想彻底把边疆省份养熟,快则百年,慢则三五百年,期间需要海量的物资往里面堆,试问哪个君主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活?
“邢国公,陛下在扩充镇国军,想平推广西土司,您觉得呢?”王复开口问。
于谦略微思考后,回答:“陛下想平推土司,在广西可行,但在云南绝对不行!”
“广西算不上生地。”
“从宋元时期便不断汉化,至今已经算得上内地了。”
“广西土司强大的,多在广西和安南边境,大明新扩入的领土。”
“方瑛带着镇国军,在广西苦练一年,想平推广西,大治两广,并不困难。”
“但云南可不一样!”
“云南往南,有麓川、东吁等各国,错综复杂。”
“而且云南土司连成一片,实力强劲,想彻底汉化,必须先韬光养晦,再用强军平推。”
“还有一条,就是云南的瘴气过于厉害,十万大山绵延于边境,地势才是我军最大的难题。”
于谦拱手道:“微臣以为,可以征伐麓川国为名,苦练新军,在云南本地征兵,尤其是多多招募土人,建云南军。”
只有当地土人,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才能成为强军。
朱祁钰微微颔首:“邢国公老成谋国。”
“就让阁部列出的条陈,认为招募多少人合适,再该派谁去领军,都由阁部讨论后决定。”
“不建云南军,直接建云贵军。”
“先拿贵州土司练手,再动云南土司!”
说到这里,朱祁钰沉吟,道:“想收买云南土司,就大肆发展茶马古道。”
“用这条古道,把边疆土司串起来,先捏住他们的钱袋子。”
“再派人进行挑唆,合纵连横,令各土司不停攻伐,咱们卖武器给他们。”
“至于建王府,酌情建吧,不派诸王出京,暂时由朝臣管着,以王府的名义行事便是。”
朱祁钰儿子还没出生,其他王他可不放心放出去。
“陛下圣明!”朝臣叩拜。
下了朝。
进入乾清宫,朱祁钰盯着地图看。
地图重新画了,把汉州都司、捕鱼儿海都司和吉林都司全都画出来。
疆域扩大一倍。
但都是贫瘠之地,得靠两京十四省输血供养。
早朝时耿九畴还哭穷,未来两年户部更难。
“皇爷,徐珵求见。”冯孝小声回禀。
朱祁钰愣神,才想起来,是徐有贞。
很快,徐珵穿着太监衣服,恭恭敬敬磕头,张嘴叫了声皇爷。
眼泪差点流出来。
好好的文臣,钻营钻营,钻研成为了太监。
“回皇爷,那御米成熟了。”
徐珵下意识自称微臣:“微、奴婢亲自试过了,确实无毒,而且果实饱满好吃,奴婢估量着产量不低。”
说着,进献一支玉米棒上来。
看着黄澄澄的玉米棒,又惊又喜。
这玉米棒不大,不像后世用科技培育出来的玉米棒,又大又饱满。
这根果实还算饱满,个头不大,而且被吃掉了一半,这是层层验毒的结果。
“可否培植?”朱祁钰问。
“回皇爷,是可以培植的。”
“因为从南方运来一批成品,奴婢用了几种办法培植。”
“如今已经长出了小苗,还不知道能长成什么样子,但奴婢估算,应该是可以培植的。”
徐珵老老实实回禀。
“亩产多少?”朱祁钰问。
“这是您赐下的第一株,当时只有一株,无法确定亩产,但仅此一株,结出两根御米。”
徐珵道:“奴婢以为,如果做果时,只留一根御米穗,果实会比这一株大一些。”
朱祁钰颔首:“你觉得这东西习性如何?”
“非常皮实好养,您送到宫中的一批,奴婢栽种在院里,也不照看,基本不怎么施肥,照样茁壮成长。”
徐珵道:“唯独需要灭虫,奴婢正在掌握经验,日后会编纂成书,教导民间如何种植。”
这就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