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5章 打土豪分家产,自发鸽命也是利益驱使的!(7 / 8)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始压币。”

    说干就干。

    用银币取代银锭,势在必行。

    董赐小心翼翼道:“皇爷,若大规模压币,可以调整配方,降低银子的数量,这样就能有盈余。”

    “那还能吹响吗?”朱祁钰问。

    董赐摇了摇头:“这是最低标准了,低于七钱数额的银币,是吹不响的。”

    “那就没必要了。”

    “能吹响,也是防伪的方式。”

    “而且,这个价格造银币,是没什么赚头的。”

    “想来民间私造伪钞的几率大大降低。”

    防伪的问题,一直是大问题。

    朱祁钰非常重视。

    又说了一会,朱祁钰就打发董赐走了。

    第二天早朝上。

    “铸新币,取代银锭,势在必行。”

    四月京师,草长莺飞。

    朱祁钰换上了单衣,坐在奉天殿龙椅上。

    清风徐来,十分凉爽。

    朝臣拿着银币,品鉴了一番。

    都觉得这银币比银锭美观,关键是能吹响,看着就高级。

    只是人都是挂念老物件,总觉得以前的东西都是最好的,一时半会还接受不了银币。

    “陛下,铸币的火耗,怎么算呀?”耿九畴可不想让户部承担。

    之前就提过。

    铸币没问题,但火耗谁来承担呢?

    “内帑承担。”

    朱祁钰难得大方:“朕会想将内帑、户部里的银子,全部铸成银币,然后就下诏取消现在天下通行银子。”

    其实,大明的官方货币,没有银子!

    官方货币是宝钞,约等于擦屁股纸了。

    但朝堂收税,却要收银子。

    “然后,准许天下百姓,拿着现银,来兑换银币。”

    “先一地一地实行。”

    “在京畿先换,收上来的银子,再铸成银币,用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让天下间,都用银币。”

    朝臣颔首。

    虽然皇帝想一出是一出,但并不急功近利,给任何事物都能留下充足的实行时间。

    耿九畴问:“敢问陛下,以什么比例兑换?”

    “一比一,一两银子,换一块银币。”

    这个数字非常公道。

    可以说皇帝太有良心了。

    耿九畴却道:“陛下,当用一块银币,换一两二钱的银子!”

    “耿尚书想什么呢?”

    白圭反驳道:“如此精湛的银币,该换1两五钱银子才行!”

    朝臣觉得换二两也合理。

    毕竟费劲巴力铸币,目的肯定是赚钱的,美其名曰:收天下之银入中枢。

    朱祁钰以为自己够黑的了,没想到站在奉天殿上的,都是脏心烂肺的。

    朕还是太善良了,

    “诸卿,换一两银子,正合适。”

    朱祁钰道:“朕也不希望铸新币,却给民间百姓增添负担。”

    等价兑换,不赔不赚。

    “陛下!”

    于谦出班,跪在地上,高声道:“陛下当用一枚银币,换二两银子!”

    “否则,陛下的银币,根本无法发行下去!”

    “必然中道崩殂!最后不得不废止!”

    于谦语不惊人死不休。

    胡濙在家中静养,很长时间不上早朝了。

    朱祁钰皱眉:“邢国公,这是何意?”

    “敢问陛下,算上内帑,朝堂有多少钱,能有一亿两吗?”于谦问。

    等江西的银子全运入京师,差不多是有的。

    不然朱祁钰不敢铸币。

    “那陛下以为,民间会有多少银子呢?”于谦又问。

    登时,朱祁钰惊出一身冷汗!

    于谦说得没错。

    若平价兑换银币,银币瞬间就会被挤兑死。

    必须用银币,高价兑换银子,把民间的银子先收上来,才能确保银币平稳发行。

    过程要慢,必须有足够的库存,等着民间百姓来清兑。

    这样政策才能实行下去。

    “微臣保守估计,民间银子,在二十亿两以上。”

    “若全都拿出来通兑朝堂发行的银币。”

    “最多一天时间,朝堂所有的银币,都会被兑走。”

    “然后,朝堂无银可用,会是什么后果?”

    天下金融系统崩溃。

    大明随时都有倾覆之危。

    所以,用银币替代银子,是个技术活。

    要稳要慢,还得盈利。

    最重要的是,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才是重中之重。

    “还要请问陛下,国朝自太祖皇帝开始,为何要发行宝钞呢?”

    于谦自问自答:“盖因大明银、铜数量稀缺,不够数量在民间通行。”

    “所以不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