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8章 边镛,大明见闻录(4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这就是名将了。

    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李靖、徐达这样的天选之子,几百年才出这样一个的!

    没有这样的绝世名将,日子也得过下去呀。

    边镛也懵了,那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

    “咱们就面对这样的问题。”

    年富指着大别山:“这山里,就有十七万贼寇,加上被裹挟的流民,有三十万之众。”

    难怪湖北从大乱进入大治了。

    因为匪类被赶入大别山了。

    地方上也在肃匪,但都没有大股匪类了。

    从广西陆陆续续,安置进来的狼兵有十二万人。

    年富手里有三万人,守在大别山诸多关口,把匪类堵在大别山里。

    “而本督抚手里,只有三万人。”

    年富苦笑:“而且,这三万人还不太会说汉话,不会用火铳,装备也并不精良。”

    那这仗怎么打呀?

    “您怎么没向中枢求兵呀?”边镛小声问。

    “求了,陛下说从广西继续调兵。”

    年富摊摊手:“但广西兵,都被方总督带去安南吃饭了,没在广西,安南又恰逢雨季,带不回来了。”

    “所以,难题就交给了本督抚。”

    边镛咂舌。

    难怪年富不让他去安南,因为真的去不了,他只会停在广西,眺望安南。

    年富是全能型人才,没有短板的他,恰恰成了最大弱点,他能打仗,但打不了这种决胜局。

    他和韩雍不一样,韩雍的长处是打仗,是统帅型人才。

    年富是做什么都出色,但相比较而言,又样样不出色。

    “大人,后学末进也没有办法呀。”

    这个问题,对边镛来说超纲了。

    边镛只是长得帅,有个出使安南的爹,实际水平也就是普通进士水平,达不到韩雍、王越的级别。

    论勇猛,也远远比不上欧信、陶成。

    被皇帝派出来,只是历练而已,他年纪尚小,正在磨练他成长而已。

    “你倒是实诚。”

    年富抚须而笑:“大别山是三省交界,这些匪类,并非湖北一省之匪。”

    “河南、南直隶的匪类,也都往大别山里面赶。”

    “所以这大别山里,才聚众三十余万。”

    “但是,河南只有数千人,堵住九里关、斗木岭关、阴山关。”

    “南直的五府总兵,尚在地方剿匪,无暇管大别山。”

    “压力就到了本督肩膀上来。”

    “他们只能保证,匪类不会流窜进入河南和南直隶。”

    摆在年富眼前这个超级难题。

    本可从广西调三十万狼兵,直接杀进大别山里。

    偏偏广西狼兵不在广西。

    “大人,可否堵住大别山,堵个一年半载的人,匪类自然就饿死了。”边镛灵光一现。

    “饥饿是难不住人的。”

    年富没细说。

    明军封堵大别山将近两个月了,里面却过得快活。

    说明,有人在往里面走私粮食。

    这个方法行不通。

    边镛没辙了。

    “边镛,本督想让你去一趟五府总兵府,请欧信大人,助本官剿匪。”年富想请欧信帮忙。

    之所以选择边镛。

    是因为边永显贵,走的是王诚的门路。

    而王诚是五府总兵府的五府总兵,边镛去求,是比他亲自写信去,效果更佳。

    这也是他对边镛高看一眼的原因。

    别以为在奉天殿上,谁都能入了皇帝的眼。

    边永能一朝显贵,背后付出非常多。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朝堂之中,能出使的人才比比皆是,凭什么你边永显贵?就因为去过一次占城国,就不一样了?

    说来说去,是边永走了太监的门路,王诚从中运作,才一点点让边永入了皇帝的眼。

    这件事李贤给年富的信中,偶然提到的。

    年富和李贤交好。

    “后学愿去南直隶!”边镛无法拒绝。

    在麻城住了一夜。

    翌日清晨,就转道去南直隶。

    他还写了封请罪信,呈交宫中。

    离开湖北,路上的商船,非但没有减少,还越来越多。

    南直隶是天下最繁华之地。

    停靠岸上的时候,边镛请了船老大过来问问。

    “大人,您有所不知,如今广西商路发达。”

    “但从北方回来,船不能空着,而北方特产运去广西是卖不掉的。”

    “这南直隶才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

    “什么东西都能卖掉。”

    “所以呀,北方回来的船,都会转个弯来到南直隶,把北方的货在南直隶倾销。”

    船老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