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1章 景泰九年大总结,君臣无时不在斗(1.6万)(4 / 11)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业税吗?不止不收,还给农补,非常害怕百姓不种地。

    商品社会和农业社会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在打压商业,就是担心吃不饱肚子。

    现代社会为什么不打压了呢?

    因为机械化,土地上用不了这么多人了,必须得把人送去工业流水线,但又得吃饭呀,所以给补贴鼓励百姓种地。

    朱祁钰在大力发展商业呀,经商赚的钱肯定比百姓刨地赚得多,所以百姓更愿意去经商,做小生意。

    皇帝就免税,把百姓栓在地里。

    想从小农经济,平稳过渡到商品经济,有一个必然的过程,就是原始积累。

    原始积累,除了中国外,全靠血腥抢夺。

    他也是想,通过农业倒推工业化的进程。

    当然了,重要是他有底气。

    他知道海外有多少银山,大明又有能力开采这些银山,他有了足够的钱做底气,为什么不强推商品经济快速到来呢?

    商品经济来了,才会推动工业革命。

    还有一点,他可以靠大量奴隶,为大明种地,这是大英路线了。

    “陛下,您这是要干什么呀?”耿九畴瞠目结舌。

    “都起来,听朕慢慢说。”

    朱祁钰从御座上走下来:“朕近来在读元史,大元靠商业,就足够支撑财政。”

    见耿九畴反驳,朱祁钰微微下压手:“朕确实想效仿,但很清楚一点,大明不是大元,效仿不了的。”

    “年前叶盛上了奏章,奏章里说,在渤泥国,有一处银山,遍地是银子啊。”

    “朕在想一件事,如果朕把银山搬回大明,大明就不缺钱了呀,朕收农业税干什么呢?”

    “耿九畴,你是户部尚书,你给朕算笔账,大明财政银约一千万两,朕派人去银山,搬一千万两回来,你说说,哪个容易?”

    耿九畴觉得这里不对劲,但说不上来。

    姚夔却道:“陛下,只有钱没有物,只会导致银子不值钱呀。”

    朱祁钰发现姚夔不好忽悠呀。

    还懂劳动和价值的关系呢。

    “姚卿,中枢只是没收税而已,但百姓却在劳作呀,他们生产出来的就是东西呀,朕可以用这个钱去买他们生产的东西呀。”

    “这、这是谬论呀。”姚夔却说不出名词来。

    “姚夔,朕再问你呀,大明管着六千万人口,用这六千万人供养着大明朝廷。”

    “朕去外面抓一千万奴隶,让他们夜以继日地给朕工作。”

    “不用一千万,就找五百万奴隶。”

    “玩命用他们,姚夔你给朕算算,是他们给朕出产的东西多呢,还是六千万百姓出的东西多呢?”

    朱祁钰笑眯眯问。

    姚夔摊摊手:“陛下呀,咱们是天朝上国呀,岂能总欺负下国野民呢!”

    “你也说了,他们是下国野民,那给朕劳作,是不是天经地义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臣莫非王臣,这六千万人是朕的子民,那五百万是不是朕的子民。”

    “姚夔,你告诉朕!朕说的对不对?”

    朱祁钰又歪楼了!

    关键朝臣被说得哑口无言。

    从法理来说,天下百姓,别管哪国的,只要喘气儿的,都是朱祁钰的子民,他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没毛病。

    百姓只是纳税,奴隶玩命干啥也不要,当然奴隶赚钱呀。

    姚夔摆明了说不过皇帝:“陛下,老臣请丘濬入宫!”

    “哈哈哈!”

    朱祁钰大笑:“邢国公,您说说,朕说对不对?”

    于谦拱手不语。

    “所以呀,耿卿,眼睛不必放在那点农业税上,朕看不上那点小钱。”

    朱祁钰道:“朕喜欢去把搬银山回来,制作几百亿枚银币,花个几百年也花不完。”

    “陛下,您就算有钱,哪来的粮食呀?”耿九畴又问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

    朱祁钰哈哈大笑:“朕花钱去买!难道民间会不卖给朕吗?”

    朝臣都不懂经济,跟皇帝说的都不在一个频率上。

    “还请陛下切莫直接放开免税之策,要一点点来,循序渐进,最好在五十年内,彻底免税。”

    耿九畴只能拖,回去就学,非得把皇帝辩倒。

    让皇帝不许免税。

    大明发生了很有趣的一幕。

    以前是百官把民生疾苦挂在嘴边,现在百官求着皇帝别免税了,再免下去大明就没了。

    “依耿卿的。”

    朱祁钰也不犟嘴,反正他心血来潮就免税,让朝臣干瞪眼。

    “方才诸卿没让朕把话说完。”

    “农业税蠲免,商税就要增加呀。”

    “年后列出个单子,把农税该纳的钱,转移到商税头上,之前下旨免的税,按照年限算,到了年限,立刻开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