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2章 这是朕的大明(5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东察合台汗国别的没有,人肯定有多是,就和大明做起了贸易。

    一批批奴隶进入甘肃,开采石油。

    大明特别缺石油,目前只有玉门和延安有石油,根本不够铺遍全国的道路。

    寇深竟派人和满速儿商谈,做石油贸易。

    东察合台汗国竟然还真有!

    在库车(苦先),有个露天油田,从元朝就在开采。

    如今东察合台汗国开采,卖给大明。

    从甘肃、陕西来的一桶桶沥青送入京师。

    在姚夔主持下,已经修建了三条沥青驰道。

    一条是从京师到天津,途经通州、香河、武清、到天津、大沽。

    修建这条沥青路,动用了170万人,修了足足七个月,死了12万奴隶,7万平民。

    一条是从北京到承德,途经顺义、怀柔、密云、潮河、滦平、承德。

    动用了320万人,修建了14个月,死了24万奴隶。

    一条是从北京到真定,途经卢沟桥、良乡、涿州、定兴、安肃、清苑、定州、新乐、真定。

    动用了210万人,修建了九个月,死了4万奴隶。

    三条路同时修的,于入冬前竣工。

    修的都是大驰道,可同时行驶四辆马车,属于四车道,路上皆驿站、兵站,不许人随便上来。

    “姚夔是能力的,但也真是不给朕省钱啊。”

    朱祁钰苦笑,三条路同时修,确实快,但钱花的是真多呀。

    主要是材料稀缺,沥青太少了。

    户部的奏疏里写着,玉门油厂、延安油厂雇佣采油工740万人,日夜不停开采,熬油工57万人,运输船三万艘,清泥船1700艘……

    朱祁钰不想看了,肉疼啊!

    是不是西北百姓,都在赚朕的银子啊?

    好在人工够低,而沥青驰道上设钞关的,想上去走是要掏钱的,预计十年回本。

    工部预估,沥青路可用百年,剩下的九十年都是赚的。

    就相当于大明高速公路。

    修一里地的工程费用在17块左右,就是20两银子,太贵了。

    心疼啊。

    能不能别招这么多人,给朕省点银子啊!

    按照姚夔的设计,景泰十二年,要修通北直隶通往辽宁、山西、山东、河南的主干路。

    若沥青足够,就会直接修通到南直隶的沥青路。

    “冯孝,内帑还有多少钱了?”朱祁钰问。

    “回皇爷,刨除移民需要的钱,还剩3.2亿。”

    还好,江南士绅的底子够厚。

    “皇爷,若按照这样修路,内帑的钱,都未必够修大明内地的,何况边陲之地?”

    冯孝提醒:“修路只是一项,还有治水、教育、打仗,都是大头啊。”

    朱祁钰有点绝望:“哪里有银子?”

    “奴婢哪知道呀!”冯孝翻白眼:“您不是说倭国有吗?”

    “倭国正在战乱,战斗力不弱啊,等他们打破狗脑子,朕再想办法去开发他们的银矿。”

    朱祁钰忽然灵光一现:“朕可以卖军备给他们,让他们挖银子给朕啊!”

    “丘濬不是写经济论吗?让丘濬来办,朕要榨干倭国的银子!”

    修路确实太亏了。

    这跟后世不一样,后世是用纸片子修路,纸片子可以随便印,但银子不是啊,银子是有数的。

    也有好事。

    朱祁钰往后看,户部统计,今年收入国库的预估2300万银子,达到大明立国以来财政之最。

    这还是蠲免了数省税赋的情况下的,也不是明后期通货膨胀的银子,而是严重通货紧缩时期的两千多万!购买力超级强的年代!

    主要来源,是商税。

    南木北运,修桥补路,各种工程促使了一批一批商贾兴起,皇帝前脚杀,后脚有商贾崛起。

    仅商税,大明收入1300万两银子。

    是大明立国以来之最。

    另一个纳税大头,竟是广州市舶司。

    大明彰显国力之后,无数商人来大明贸易,虽然大明杀人够狠,但东西确实畅销全球,全球都离不开大明。

    景泰十一年,广州市舶司纯利润高达270万两。

    因为皇帝下旨,大肆收购西夷之物。

    导致景泰十一年,无数西夷商品、书籍涌入大明,尤其是书籍,大明是用高价来收。

    其次是种子,本来葡萄牙商人是绝不卖给大明的。

    但被大明屠杀几次,葡萄牙商人老实了,不止卖玉米种子、土豆、红薯、辣椒、花生、木薯种子都卖。

    价格也高,市舶司眼都不眨,直接买,树苗、作物苗也买。

    景泰十一年,南方也出现了土豆和地瓜。

    中枢已经下旨,令天下普及新作物,人多力量大,全国上下都在荒地上种植新作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