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耽搁国内建设,还有余力发动战争。
就是皇帝太有钱了!
至于被移民的人乐不乐意,皇帝管那事?皇帝只要动动心思,下面就得办,管死多少人呢!
“既然是开拓新世界,就不能设置高关税,要低关税,才能鼓励人出去看看。”
白圭说到点上了。
“这……”
李贤皱眉:“白尚书可知,陛下为了开海,花了多少银子呀?”
“我大明上下,可谓是伤筋动骨啊,无比富饶的江南,没有十年缓不过来了。”
没错。
皇帝强拆江南,移走1700万人,这是让江南断层啊。
少说十年才能缓过来。
但同样的,江南也成了一张白纸,皇帝想怎么泼墨就怎么泼墨绘画。
“而且,陛下要少收农业税,鼓励百姓种地富裕起来。”
“还有一点,陛下要放开吏员限制,中枢的行政成本要提高三倍还多。”
“如果不从关税上补贴回来,如何负担整个大明正常运转?”
李贤道:“这些年,修路、建城、打仗、移民,都是陛下的内帑在掏钱,如果换成国库来承担,怕是一百年也做不完。”
他坚持认为高关税。
白圭也在思考。
没人担心逃税的问题,只要在大明这片土地上,就没人能赖得了朝廷的钱、陛下的钱,除非不要九族了。
“不如这样,先行高关税,然后看情况适当减免。”王复建议。
李贤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灵活控制关税。”
朝臣皆觉得王复的办法好。
“商税也可以这样设,设得很高,然后再适当减免,每年设的商税标准都不一样,或者三到五年一改。”
王复的办法是真好,灵活收税。
白圭却幽幽道:“一旦灵活收税,可就有人会钻空子了。”
“不怕人钻空子,没人不犯错,只要不停增加法律,完善政策即可。”王复看得很开。
反正都是试运行嘛。
“就用王阁老的办法。”李贤直接拍板。
“其次就是漕运的问题。”
李贤又道:“陛下的意思是,采用海路并用的方式运粮,和元朝一样。”
“恐怕不行,运河上几百万漕丁,有上千万人指着运河吃饭呢,若贸然停止一半运河,怕是会出现动乱。”
姚夔反对。
人做什么都是习惯,世代漕丁,你让他们去修路,他们是不愿意干的,因为不习惯,改行特别难。
而且,漕丁属于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
修路是临时工。
谁去干,才是傻子。
“漕丁好安置,如今天下各地都缺人,尤其是能出力卖命的,这些人去哪都能讨到饭吃,再不济还能安置去吉林、交趾,种地去。”
耿九畴道:“反而其他人,不好安置啊。”
“陛下说了,不是完全废除,而是废除一半,海路并用。”李贤道。
“我认为不行。”耿九畴反对。
李贤看向王复,王复也表示反对。
白圭却道:“现在什么都在变,不能因为一些人的老眼光,就让漕运停滞不前吧?”
“北军南调,走的就是海运。”
“北军顺利抵达交趾,而从上海、杭州运粮到天津,走的全是内海,路途近消耗少。”
“至于安置问题,漕丁可以去转行做海上运输,或者干脆往东北安置,给他们分土地,让他们去种地。”
“若嫌东北冷,就去交趾。”
“其他指着运河吃饭的,都是本地的小商小贩,这些人又不会彻底断绝生路,无非是少赚点而已。”
“此消彼长,靠海边的城池,也就发展起来了,沿海的百姓也能当小商小贩,也能赚钱了,一样的道理。”
“最主要的是,这些人是不交商税的,咱们收不到他们的税。”
“何必管他们死活呢?”
白圭说得很现实。
不交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
至于其他大商贾,更得支持中枢了,否则皇帝的刀子可不留情啊。
阁部重臣微微沉吟,竟觉得有道理。
陈文和马文升支持白圭。
“白尚书的话有道理。”杜铭开口。
但姚夔、王复并未开口,而是在思考,漕丁确实可以用分地来安置,移走。
实在不愿意走的,就还在运河上呗。
运河也不是彻底废弃。
“其实还有一点,若走海运,运河就不必维护了,年年维护运河,就得几十万两银子。”
余子俊道:“运河不维护,十年就堆积满了淤泥,其他漕丁只能被迫转行,无法再指着漕运吃饭了。”
“其实,等玉米种满了北方大地,北方粮食就够吃了,漕运反而没多大用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