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5章 大明帝国,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灯(3 / 9)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投入下,又赐了些官身,自然学习这方面的学子也变多了。

    又在各地建设了分院,人数高达三万人。

    而精通农学的教授,也出现近百位,如今在各地农学宫里传道受业,并培植作物。

    “稻种要改良,小麦、大麦等其他作物也得改良,不能丢下。”

    朱祁钰问:“大豆能在吉林种植吗?”

    “正要向皇爷贺喜,农科院最新研制出来的大豆,已经在吉林治所哈尔滨栽种成功,但现在是冬季,是在屋子里种植的,奴婢还不能确定,在田地里种植能否适应。”

    徐珵认真道:“但这是一项巨大进步,奴婢以为,吉林种满水稻、大豆的时间不远了。”

    朱祁钰非常重视东北大粮仓的开发。

    后世有东北平原和三江平原,三江平原还缺了一大块呢,若加上外东北,那就是一块巨大的粮仓。

    如今都在大明统治范围内,耕种面积要翻三倍。

    等化学发展起来,东北六省,能养活十亿人口,甚至更多。

    徐珵逐一汇报研发成果。

    土豆、地瓜已经在辽宁推广开了,明年就会在吉林广泛种植。

    倒是花生,如今还在收集种子阶段。

    最喜人的是辣椒,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尤其在西南,已经离不开辣椒了。

    柿子、苹果、圆葱也在民间随处可见了,但价格还是很贵的。

    “徐珵,你的功劳,足够列入文庙!”

    朱祁钰认真道:“朕还听说,你给治水司修缮河道,提出了很多建设性见解。”

    “东北的河流治理、灌溉工程,朕打算都交给你!”

    徐珵激动得嘴角翕动,主要是能入文庙。

    他是太监啊。

    和皇帝还有深仇大恨,如今却能以太监之身入文庙,能不激动吗?

    “朕会让全国各地,为你树碑立传,让天下农人,永远不忘记你的功劳。”

    “等你东北治水成功后,朕让人在江河沿岸,为你立庙。”

    这就是朱祁钰收买人心的地方。

    徐珵不停磕头谢恩。

    “你的儿子徐世良朕会重用,这都是你的遗泽。”

    朱祁钰施恩后,又问:“肥料发展得如何?”

    “奴婢……”

    朱祁钰摆摆手:“以后你可自称臣,对朕可称呼陛下,不必称奴婢。”

    “谢、谢圣上大恩!”徐珵泪崩了。

    他是文官啊,被割了也是文官啊,从骨子里瞧不起太监的,却成为了太监,这是他心中最大的痛。

    激动之后,说回正事。

    说到肥料,徐珵详细说了肥料的来源、构成,还发现了肥料的主要元素,虽然没说出氮什么的,大体是这个意思。

    这是个超级大才啊,他就不该当官,就该去搞科研。

    这是大明的袁隆平啊。

    “你读一读西夷的化学书籍,再去民间招一批钻研化学的人才,看看能不能对肥料产生效用。”

    朱祁钰对徐珵十分满意:“朕不封赏你,但让你儿子入军机处,担任行走。”

    “皇、陛下,这不符合规矩的。”

    徐珵想让儿子走科举正途,这样才能位居首辅。

    “明年赐恩科,让徐世良去考。”

    朱祁钰道:“徐世良在朕身边几年,朕对他有了解。”

    “说句你不爱听的,他没有你这身本事。”

    “但是个老实人,当个知府绰绰有余,想当一省督抚,怕是没有那个才能。”

    徐珵钦佩皇帝看人的眼光,他六女一子,徐世良是独苗,从小就被宠坏了。

    “既然你对他寄予厚望。”

    “明年恩科会试之后,他若落榜,你就把他带在身边,无论是农学还是治水之学,你倾囊相授,看他能学几成本事。”

    “实在学不成,就去新占之地当个知府吧,历练几年,也能入中枢为官。”

    朱祁钰算是操碎了心。

    徐珵谢恩,又禀报了一些事,就到了晚宴的时候,他也要入宴的。

    饮宴办得很大很隆重。

    菜色都是尚食局精心准备的,对每位官大人详细了解口味后,量身定制的,又有意味。

    席间,有各路戏班子唱戏念词,狂欢不止。

    景泰十一年,十一月十九。

    大朝会。

    朱祁钰端坐门洞里,满朝文武列于两侧,今日天公作美,暖阳从天边爬出来,照耀得光芒滢滢。

    “诸卿,朕离京两年多,真的想你们了!”

    朱祁钰端坐其上:“看着你们一个个生龙活虎,身体健硕,朕就放心了。”

    “当今不说是盛世,但也是太平年月,这功劳不止是朕的,也是诸卿共同的功劳。”

    “朕得诸卿辅佐,幸甚,大明幸甚!”

    朱祁钰缓缓道:“今日是大朝会,朕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