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5章 大明帝国,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灯(4 / 9)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不和诸卿叙家常了,先说正事,然后朕再挨个见见。”

    “众所周知,朕去江南,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清理不听话的士绅;二是开海;三是盐政。”

    “如今功成归来。”

    “江南隐户高达千万,总人口达到恐怖的3200万人。”

    “朕移走了1500万,将有一技之长的人,留在江南,发光发热,又强令各家析产,给庶脉分房分地。”

    “这是老生常谈了。”

    “朕说起此事,是想跟诸卿聊聊,户籍的问题。”

    “以前大明是传统农业社会,对户籍管控力度大,不允许人随意流通。”

    “但随着商贸发达,路引制度反而成为制约商贸的桎梏。”

    “朕在想,是否取消路引?”

    朱祁钰道:“取消路引之议,是云南督抚王文提出来的,诸卿怎么看?”

    顿时引起一片热议。

    简单合议之后,李贤出班:“启禀陛下,先不说是否取消路引,微臣假设,取消路引之后,该如何抓捕罪犯?该如何控制人口流动?”

    朱祁钰沉吟:“李卿是担心,边疆省份的移民回流?”

    “没错,取消路引之后,这些刚被移民走的百姓,必然想方设法的回来。”

    朱祁钰立刻想到了身份证。

    “诸卿,一个城市的商业想发达起来,就要不设限制,像路引、城门查验等手续,会降低商业的流动性。”

    朱祁钰在人群中找丘濬:“丘濬,你的经济论里是这样说的吧?”

    “陛下,大明仍是以农为本,不能过度商业化。”陈文出班反对。

    “朕觉得你这话不准确,应该是农工商并重。”

    朱祁钰道:“老太傅根据盐的消耗量,统计出来人口,算上婴幼儿,大明人口可能在1.5亿左右。”

    这话一出,顿时引起一片哗然。

    “这还是没完全释奴呢,如果完全释奴,人口可能会在1.6亿左右。”

    “陈卿,你说说,这么多人口,全绑在土地上,现实吗?”

    朱祁钰问。

    陈文去看耿九畴,耿九畴微微颔首,低声道:“户部统计的人口,比陛下说的还多。”

    怎么这么多人啊!

    陈文有点发抖:“陛下,哪来这么多人啊!”

    朱祁钰面露苦涩:“朕也不知道啊,朕出京之时,以为隐户也就三千万,总人口八千万而已。”

    “现在翻倍了。”

    “你想想,若1.6亿吃不饱肚子,起来造反,大明能剩下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陈文和胡濙小声商议,胡濙分析人口暴增,是赋税减免造成的,还有就是皇帝重医,民间医药发展,新生儿存活率增长。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夺了土人地盘,土人变成了汉人,北方游牧诸族变成了汉人,还有朝鲜,这些人就超过了千万,他们的新生儿加在一起,就得有两千万。

    “陛下,经商只是富了一人,不如发展工匠。”陈文提议。

    朱祁钰脸上露出笑容,自古以来华夏把工贬到最低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工业革命不可能诞生的核心原因之一。

    “工匠多了,也没有活儿呀,还是养不活这么多人口。”

    马文升道:“不如把人都移走。”

    “你移得越多,生得越多,百姓担心断子绝孙,一定会多多生孩子的。”陈文道。

    这就是个死结。

    朱祁钰摆摆手:“工匠的地位,必须要提升。”

    “不止工匠,以前下九流的从业人员,地位都要提升。”

    “只要能养活百姓,让百姓吃口饱饭的行业,都是好行业,中枢都要支持,不准歧视。”

    “尤其是工匠。”

    “诸卿看到钟楼了吧?这就是机械的功劳,而朕认为,机械会占据未来的主流。”

    “各行各业,都会因为机械,而不停更新换代,推动整个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工业革命的根本,是原始积累。

    大明这种移民方式,根本无法完成原始积累,还得想办法赚取原始积累。

    朝臣第一次不反对工匠。

    因为人口太多了,不妥善安置,就要出大乱子的。

    谁也想不通,大明的人口哪来的呢?

    “说回商业。”

    “陈文刚才说,商业只富了一人,无法让更多人受益。”

    朱祁钰道:“朕这几年一直在想,工厂是商业吧,雇佣了多少工人呢?这些人是不是受益了呢?”

    “而陈文说,受益一人,也对,因为工厂主他是赚大头的。”

    “这里面就涉及了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

    “丘濬的经济论里有分配和公平的讨论,但不如杨守陈的公平论更深刻,刘健还写了一篇分配疏,写得都好。”

    “朕都读了,很深刻,非常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