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存在了。”
皇帝把这话说到明面上了,就是要大改,各派宗教都得改。
汉文这一块,针对的是喇嘛教。
“当然了,捐庙之事,朝廷不设限制,有钱就多建,没钱就少建,弄不到钱朕也没辙,自己想办法去。”
朱祁钰又加了一句话:“宗录司是大事,宋旻你这个司正,务必要做好。”
“陛下教训的是。”
宋旻冷汗涔涔:“微臣精通六种语言,对各教经书皆读过,各教宗师级人物,皆在宗录司任职,参与编纂新经书。”
这一点朱祁钰还是放心的。
“从印度带回来的佛教东西,要建塔封存,不要就放在一个地方,全国各地的寺庙都可以存放。”
话说一半,胡濙就有不同意见:“陛下,老臣读过回回经文,那圣城只有一地。”
“老臣觉得,佛教的圣城,应该是京师,而非他地。”
李贤又反对:“若天下僧人来京师朝圣,京师人口还会增加,对京师而言是负担,而非好事。”
“不如择一地建立佛宗圣城,让人去此地朝圣便是。”
支持李贤的人多。
京师人口不能太多,不然不安全。
“择哪里建城呢?”朱祁钰想到了东北,东北有粮,有海,还是平原,建设难度低。
最关键的是,冷、远,去的才是真信徒,不去的都是假的。
“老臣觉得长安合适。”李贤认为关中更安全。
朱祁钰立刻否决:“长安不行,长安生态脆弱,再加上那么多僧道到长安去,长安就更乱了。”
“可长安位于关中的中心,有雄关拱卫。”李贤考虑的是安全。
“李卿,佛宗圣地,谁会派兵攻打呢?想太多了吧?”朱祁钰点他。
被攻打跟你有什么关系?
灭佛,也是引起佛教仇恨,到时候你再建佛,好处岂不就来了?
“那就建在河北。”李贤觉得也对。
“河北不行,就建在辽宁吧。”
朱祁钰道:“辽宁近海,又有充足的粮食,交益之地的僧人去朝圣,可乘船去,不用走几万里。”
“阁部挑一个地方,建立城池,让天下僧人去朝圣便是。”
也不听劝,直接定下来。
朝臣有点回过味儿来了,还是皇帝坏,让人跑那么远去朝圣,不去的就有问题,这是朝廷下次搞钱的借口。
朱祁钰还想建一座万国城。
把攻克的都城,仿制出来,然后存放各国掠夺来的珍宝。
现在不是时候,他已经让人把焚毁的都城地图都画好了,等以后用来仿制。
“那建城、建庙费用谁拿呀?”耿九畴觉得不该动国库的钱。
“户部出呗,难道还打朕的内帑的主意?”
朱祁钰没好气,旋即灵机一动:“让天下僧人出,这是佛宗圣城,天下僧人、居士,一人捐一毛钱,都够建造了,别什么都指着中枢掏钱,中枢的银子那么好收的吗?”
还得看您啊!
耿九畴给他点赞:“依陛下之意。”
“以后这等事,都得让他们自己去搞钱。”
“不是涉关家国大事,别总想着让朕掏钱,朕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
“说回喇嘛教。”
“截止到景泰十二年,在漠北建了1700座喇嘛教。”
“效果显著啊。”
朱祁钰道:“朕在想,佛教和道教,能不能分出一个支脉,效仿喇嘛教,和他们教义一样呢?”
他不满喇嘛教不肯汉化,所以就放进去两条泥鳅,让他们卷起来,逼着喇嘛教汉化。
“漠北建了佛教、道观近千座,但信徒寥寥。”
“应该重视起来呀,教义得适应环境,不能让朕的钱打水漂吧?”
朱祁钰道:“宋旻,这件事也交给你,年前朕要看到章程,年后就推行,朕给你两年时间,若佛道两教的信徒人数还这么少,朕可就要唯你是问了。”
“微臣必让陛下满意。”宋旻觉得不是事。
“起来吧,以后阁部做事要灵活,多动动脑子。”
朱祁钰道:“说到喇嘛教,就得说说乌斯贜了。”
“以后征战,都要招募佛兵。”
“宫中轮值,也要招佛兵下山。”
“加强乌斯贜和内地的沟通,彼此互相见面,才能熟悉嘛。”
“贵州平定了,四川年后就拆分,调何文渊回京入阁,年富任重庆省督抚,韩雍任四川省督抚。”
“四川省要西扩,再扩充原本面积那么大的地盘。”
这是议过的事情,无需赘言。
姚夔发声:“陛下,现在不是开战的良机,朵思已经撤了都司,想再扩入进来,怕是要打仗啊。”
“打仗也无妨,韩雍、年富都是能打仗的。”
“就算打,也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