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8章 吴国郑国周国篇:两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6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在炎汉之后的下一个王朝里,出现了史书佐证这段历史的真实性,还有几个陪葬墓里,都发现了关于韩亮的记载,这下石锤了吧?

    几年后,郑国又有重大考古发现,发现了大乾十三陵。

    这可是重磅史料呀。

    虽然被盗毁严重,却还是能找到一些文物,佐证大乾的存在。

    郑王主打一个会编故事。

    官方正史不太信,但民间喜欢看热闹呀,这种名人的后人为国征战的故事,很有市场的,大家愿意听啊。

    反正看郑国的历史,主打的一个刺激。

    华夏的未解之谜,郑国都有答案。

    大乾被大顺灭亡了。

    大顺二世而亡,正值天下乱世,朱见渚扶大厦于将倾,力挽狂澜,再造大郑。

    这历史像不像吴国!

    你俩编历史的都是一个人!

    郑国遍地是古墓,建造了几百个历史博物馆,让郑国历史实现考古闭环。

    景泰六十年,郑王写了一本鬼吹灯,盗墓者传奇。

    直接逻辑闭环。

    这回谁敢说郑国历史造假?

    不信你来挖一挖啊,我们地底下墓地多的是。

    郑王可不随便叫大明古代的名字,他创造出不少地名,根据地名又创造出一批历史。

    世界主流媒体,都不觉得郑国是一块孤地,而变成了史实记载,郑国是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国。

    只有老皇帝知道,郑国为了伪造历史,砸进去多少钱啊,都是他的钱,这个王八羔子!

    像那些遗迹,造假都得花钱的。

    郑王还根据梵文佛经,造出很多遗迹,有的还要造出火山喷发,淹没遗迹的假象,然后再挖出来。

    鬼吹灯里的故事,都能和现实一一对照。

    就是费钱。

    这也是郑国人口少的原因。

    郑王心思都在造假上了,国内文化气氛浓郁,但国民经济却实属一般。

    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天然的牧场。

    出口的肉食可干不过南美。

    也是这年代保鲜技术一般,那种肉罐头在大明已经滞销了,大家更喜欢吃鲜肉,鲜肉贵呀。

    郑国的鲜肉也根本无法出口去大明,实在太远了。

    这些年,郑国也在改道河流,治理河流,逐渐让河流变得平缓,环境适合居住。

    至于土著,早就没了。

    必须得没,必然有一天冒出来一个土著说郑国历史是伪造的,郑王颜面何存?

    随着大明提出填平两湾国策,郑国也想填平卧龙海峡,将两座岛连接起来。

    其实,几万年前郑国原本是一整块大陆,只是海水上涨,淹没大陆,露出来的都是高地。

    以现在的技术,只要郑国肯花钱,完全可以填平海峡,连接南北两岛。

    立国三十余年,北岛发展规模远超过南岛。

    因为南岛缺乏天然良港,又全是山脉地形,导致郑国人口一个劲儿往北涌,南岛人越来越少。

    尤其是定下建设工业国家的国策之后,政府资源进一步向北岛倾斜,南岛逐渐被抛弃。

    景泰五十九年,郑王想将污染型重工业向南岛转移。

    结果并没有带动产业链转移,效果贫乏,还增加了运输成本,一度让郑国经济出现小幅度滑坡。

    连续几年刺激南岛发展,都发展不起来。

    所以,景泰六十二年,郑王颁布圣旨,填平海峡,连通两岛,将南岛如迷宫一般的岛屿填平成平原,用于种植。

    这海峡不像是渤海湾、朝鲜湾,是内海,这里可是大洋啊。

    仅凭郑国是做不到的。

    必须得请大明,而大明正在投入电气革命,进行技术革新,自然就接下了这个订单。

    连接南北两岛后,郑国增加了土地面积,增加了一块平原,还能让南北不再分裂,南北发展也会趋于平衡。

    郑国是大明粮食、肉食、矿产资源的主要合作对象。

    景泰六十三年,郑国完成环国铁路线修建,做到村村连、镇镇连,今早跨海铁路的技术目前还没有,所以郑王才要填平海峡。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郑国安稳,郑王子嗣就不安稳了,他有八个儿子,都想得到一块独立的封地,就是把郑国拆分。

    或者是郑国占据北岛,把南岛分给诸子。

    郑王认为郑国是统一不可分裂。

    但儿子们的想法,他又不得不考虑。

    这一考虑,就导致了诸子夺嫡,郑太子看弟弟们跟仇人一样,弟弟们也巴不得太子立刻死去。

    郑国没有地盘可以分封。

    大洋洲的岛屿非常多,多到统计不过来,这些年宋郑吴郕周发现了很多无人居住的岛屿。

    这是郑国和其他国家唯一有摩擦的地方。

    郑王想将儿子们封去岛上去,但他的儿子们都不安分,谁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