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4章 景泰七十年,大限将至:胡濙的秘密(一)(3 / 6)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藩王到了年纪,不尽快出京继藩,是大罪,他却留着朕,是何想法啊?”

    “朕后来问过他,他只说是爱朕。”

    “唉,就当他是爱朕吧。”

    朱祁钰其实对朱祁镇的感情很复杂,恨他做过的事情,却也要感谢他做的这些事。

    若无土木堡之变,他怎么会登基呢?

    “恰恰,正因为他爱朕,把朕强留在京师之中。”

    “土木堡之变后,群臣才会推举朕来坐皇位。”

    “你并不知道,就算正统帝被俘,该坐上皇位的,绝不是朕,因为朕是庶子啊。”

    “该坐上这皇位的,是襄王!”

    “他是嫡子,又是有名的贤王,仁宗皇帝驾崩时,他在京监国,当时汉王虎视眈眈,群臣就建议过,由襄王继位。”

    “张太皇太后动心了的。”

    “就在朝中犹豫的时候,宣宗皇帝及时返回京师。”

    “这也是民间有人怀疑宣宗皇帝弑父的原因,因为当时宣宗皇帝去南京巡视,仁宗皇帝驾崩之时,他应该在南京,可宣宗皇帝仿佛提前知道消息一般,已经提前返回京师了,所以才在仁宗皇帝驾崩第三天,抵达京师,顺利继位。”

    朱见漭其实也怀疑过这一点。

    不知道老爷子知道不知道真相。

    “这是襄王第一次有机会继承皇位。”

    “第二次,是宣宗皇帝驾崩时,因为正统帝年幼,又有朝臣提出来,由年长的襄王继位,兄终弟及。”

    “民间皆传闻,襄王拒绝了皇位。”

    “可是,正统帝的皇位,是有宣宗皇帝传位诏书的,他襄王有什么资格践临帝位?”

    “张太皇太后,私心甚重。”

    “她很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却不想让孙儿继承皇位!真是可笑!我大明何时沦落到一个女人的手里了!”

    “可大明没有馆陶,没有杀死梁王。”

    “不过朕帮她杀了!让他去下面伺候他的母亲,张太皇太后!”

    朱祁钰面露凶狠:“幸好,朝中还算有忠良,没让帝位转移去襄王那一支去。”

    “土木堡之变时。”

    “有资格坐帝位的,第一人选是襄王,第二个人选才是朕。”

    “而当时,朝野之间,都认为该迎立襄王的,朕的呼声是最小的,因为朕没有政治势力。”

    “朕也没想过,会幸运的选到朕。”

    “可知原因?”

    朱祁钰倏地诡笑:“朕得谢谢也先,也先朝北京城而来,襄王在湖北,传位诏书送过去,襄王再入京继位,来不及了。”

    “而且,确实传诏过去了,襄王因为胆小又拒绝了,而那时,朕已经登上了帝位。”

    “朕是被匆匆忙忙拥上帝位的。”

    “朕的传位诏书,是孙太后草拟的,漏洞百出,全是陷阱。”

    “拥立朕的朝臣,看都没看,直接就让朕登基。”

    “可知为何?”

    “因为他们想南迁,又不能自己跑,得找个领头的。”

    “襄王是个成熟的政客,又有强大的藩王府邸班底,若由他继位,不会好控制的。”

    “而朕,一个年仅二十二岁,未继藩的藩王,没有潜邸之臣,没有班底,甚至朕的出身更差,种种弱点,成为了最适合继承皇位的那个人。”

    “所以,朝臣集体选择了朕。”

    “让朕带着他们,逃去南京,放弃北方。”

    “著名的南迁之议,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朱祁钰吐出一口浊气:“朕虽然22岁了,其实还是个孩子,朕没受过帝王教育,而且是被家里惯着长大的,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

    “你并不知道,藩王府里都有大量密探,朕都是后来才知道的,朕所信任的人里面,很多人都参与了夺门之变,他们都是一早埋下来的暗探。”

    “所以,朕就是一个吉祥物,被放在皇位上。”

    “当时极力反对南迁的,有两个人,兴安和于谦。”

    “兴安你不知道,他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宫中的代表,皇位空悬,他反而攫取了皇权,成为皇权的代表。”

    “那场南迁之议的小丑,就是徐珵。”

    “知道瓦剌打来的时候,整个京畿哀鸿遍野,朝廷也没有任何办法,是于谦,站了出来。”

    “朕总说他伟大。”

    “就在于他做了一件,所有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北京保卫战,就是他一个人的胜利!”

    “初践帝位的朕,连登上北京城头的胆量都没有。”

    “朕刚刚住进乾清宫,每晚吓得不敢睡觉,蜷缩在角落里,像一只受伤的小猫。”

    “那一刻,朕才知道,群臣为何要推荐朕来登基。”

    “如果北京城陷落,朕要当刘禅的。”

    “朕要托着二十四宝玺,跪在也先的马下求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