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十二,陈嘉猷。”
“朕始终认为,陈嘉猷的功劳,高于边永。”
“他带回来的书籍,对大明而言实在太重要了,尤其是医书,可以说陈嘉猷开启了现代医学。”
“而且,陈嘉猷一生都在出使的路上,最终死在了路上,求仁得仁。”
“他是所有外交官的楷模,可以说他开辟了大明外交官的先河,是开山祖师爷似的人物。”
“六十三,边永。”
“他也是使臣出身,安南之战中,他窃取了重要情报。”
“他的足迹遍布整个百越之地。”
“回朝之后,他一直在管鸿胪寺。”
“也是皇子的老师。”
“他教导子孙的能力,真的很高明,他的族人很多进士,个个才华横溢。”
朱祁钰笑道:“第六十四,闵珪。”
“闵珪是个全能之臣,老四,你用好他,他就是你的胡濙,能最后给你兜底的。”
“其实闵珪能往上排一排。”
“不过,他的功劳在藩国居多,美洲很多藩国的中枢,都是闵珪帮着建立的,且打土著闵珪也居功至伟。”
“景泰朝的能臣实在太多了。”
“他只能靠后了,但并不意味着他能力差,能被朕点到名字的,都是万世名臣!”
朱祁钰道:“六十五,费宏。”
“朕先提拔的费宏的爹,年幼的费宏便和皇子读书,你很清楚费宏吧?”
“用好他,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六十六,王宪。”
“王宪年纪轻轻,就能跃居如此高位,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六十七,王琼。”
“这二王你要用好喽,合璧就是韩雍,分开用就是李秉和项忠。”
“六十八,左鼎。”
“练纲和左鼎,一对搭档啊。”
“练纲倒霉,死在广西,也是朕和他怄气,他嘴巴太臭了,朕就打发他去广西,结果他真的死了,是朕错了。”
“左鼎,可是朕的笔杆子,朝中最重要的文书,一般都要由他草拟,朕最信任他的笔。”
“六十九,王福。”
“王福可谓是兢兢业业的人,他执掌顺天府,整个京畿都无大事发生。”
“后入阁部,兢兢业业,为人称道。”
“还有很多很多人,都有资格进入紫薇阁。”
朱见漭咋舌,老爷子说的这些人物,都是名声显赫之辈,都可称一句名臣。
景泰朝整整七十年,涌现出来如此多的名臣,名臣之下的能臣干臣又有多少呢?
估计得超过二百人!
这些人多得根本数不过来。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爹,武将您怎么排名?”朱见漭对武将更加感兴趣。
朱祁钰喝了口水,润润嗓子:“武将嘛。”
“于谦肯定是第一,当之无愧。”
“他的功劳无法细数,大明朝所有功臣中,他保五争三,徐达第一,常遇春第二,无可厚非。”
“朕觉得于谦,该占第三位,沐英、冯胜、张玉、朱能等都得往后靠一靠。”
“如果把太祖、太宗皇帝算进去,于谦最多被挤到第五位。”
朱祁钰笑道:“景泰朝武将第一,于谦!”
“第二,王越!”
“王越本是文官,若非断了一条腿,绝对不会变成武将的。”
“而他那条腿,是为朕断的。”
“就算把能征善战的李秉、韩雍、王越、年富、章懋、王宪、王琼等文官都算进来,王越也能排在第二。”
“于谦之后,朝中最大的战争,朕全都要仰仗王越。”
“而且,王越不骄不躁。”
“朕那般仰仗他,他依旧谦卑,从来没有纵兵抢掠,中饱私囊的事情发生,他镇戍京中时,很少露面,约束家人,不许欺压良善,品德、功绩当之无愧,位列第二,绝对够格。”
朱祁钰道:“第三,范广。”
“范广封国公很晚,那是因为朕最需要他,没有他,朕无法安寝,不能放他出京而已。”
“否则,以范广的能力,提早封国公,绝对没问题。”
“而且他一定是第一个被封国公的,而不是方瑛。”
“第四,方瑛。”
“方瑛打仗水平是有的,只是纵情声马,过于堕落。”
“朕打骂他多少次了,就是不听。”
“最后六十几岁,就死了。”
“也是他自己作的。”
“第五,杨信。”
“杨信能排在这个位置,因为他活得久,经过的战争实在太多了,所以才排在如此高位。”
“第六,欧信。”
“平定广西之功,首在欧信,正因为平定了广西,朕才得到了狼兵,才能征服百越,才能征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