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三十五章 天子北巡,大势所趋!(2 / 3)  蜀汉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经不需要在下了。某愿自请前往长安,拜见陛下,以表归顺之心。”

    他的目光灼灼地看向姜维,心中却五味杂陈。

    他之前仔细想了一下,姜维不愿意让他带着并州投降,或许是怕他占了功劳。

    既然如此,他主动提出离开并州,去长安做个富家翁,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而,姜维却哈哈一笑,打破了沉默:“梁公执掌并州数年,对这里了如指掌。此番收复并州,还需要梁公援手,岂能轻易离去?”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仿佛能穿透人心。

    梁习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期待。

    他没想到姜维会如此看重他,这让他重新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于是,梁习便将并州各郡县的情形一一告知姜维。

    他详细描述了各地的人口分布、豪强势力、兵力部署以及性情特点等,每一个细节都毫不保留。

    姜维听得认真,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他的心中已经开始谋划收复并州其余郡县的计策了。

    要真正统一并州,不仅需要武力征服,更需要智谋与策略。

    而梁习的这些信息,无疑为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随着谈话的深入,梁习逐渐放松了戒备,他开始真心实意地为姜维出谋划策,希望能为收复并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既然投靠了大汉,他便是汉臣了,能在汉廷之中爬到更高的位置,何乐而不为呢?

    而姜维也以更加诚恳的态度回应着梁习,两人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不再是敌人,而是携手共进的盟友,共同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宴会在欢声笑语中接近尾声,但姜维与梁习的谈话却还在继续。

    另外一边。

    在弘农郡的广袤大地上,春意已悄然降临,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大汉天子刘禅,身处华阴城的行宫之中,已逗留了数月之久。

    这里,远离了战场的硝烟,却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军事情报。

    行宫之内,装饰虽不奢华,却也别具一格,尽显汉家风范。

    刘禅坐在龙椅之上,身着黄袍,头戴冕旒,眉宇间透露出几分帝王之气。

    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层层迷雾,直视那未知的未来。

    此刻,他正凝视着下方,等待着丞相诸葛亮的回答。

    诸葛亮,这位被誉为“卧龙”的智者,身着丞相袍服,手持羽扇,眉宇间却难掩忧愁之色。

    眼前的局势异常严峻。

    东征弘农的大军,原本应是主攻方向,却因北面战线的迅速推进,而变成了偏师。

    镇守弘农的司马懿,以谨慎著称,其用兵之道,如磐石般稳固,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到拿下弘农的可能。

    “陛下,粮草已经告急。”诸葛亮的声音低沉而沉重,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刘禅的心上。

    粮草是军队的命脉,一旦断绝,后果不堪设想。

    而此刻,正值春耕时节,关中大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若继续征战,不仅会影响春耕,更可能引发民怨。

    刘禅闻言,微微颔首,神色凝重。

    他自然知道诸葛亮的话是真的,北面的迅速进展,虽然振奋人心,但也让粮道变长,粮草的损耗加剧。

    加之现在春耕在即,关中百姓的生计也不能不顾。

    然而,若此时撤军,被他吸引到弘农的十万魏军,便会如脱缰的野马,可能转战幽州,或者是并州,届时局势可能又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禅的目光在诸葛亮的脸上停留了片刻,他看到了诸葛亮眼中的坚定与智慧,也看到了那份对未来的担忧。

    这个时候,他必须做出决定,一个既能保证粮草供应,又不影响战局的决定。

    “走武关道,从荆州调取粮食。”刘禅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关中妇孺皆可春耕,此番征战,正是得成果的时候。苦一苦百姓罢!但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我们别无选择。”

    诸葛亮此刻却有不同的意见。

    “陛下,即便我们撤军,弘农郡的十万魏军也休想轻易转战幽州或并州。”

    诸葛亮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能穿透战场的迷雾。

    “魏国如今四面楚歌,青州被子龙将军搅得天翻地覆,无法自给自足,反而需要魏国其他州郡的粮草支援。而冀州征调的粮草,在涿县又被子龙将军一把火烧了个干净。曹真所部的数万大军,粮草尚且捉襟见肘,若再增兵,恐怕得饿肚子了。”

    说到此处,诸葛亮微微一顿,目光如炬,扫视了一圈在座的将领们,继续说道:“至于并州之路,曲折艰险,非一日之功可达。陛下已经成功地牵制了魏军的主力,如今撤退,既是为了春耕大计,也是为了保存实力。春耕关乎国本,百姓虽然会吃些苦,但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