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三十五章 天子北巡,大势所趋!(3 / 3)  蜀汉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日方长,若是为了眼前的战事而耗尽了国力,来年征伐魏国、兴复汉室,恐怕就真的没有粮草了。”

    刘禅听着诸葛亮的分析,眉头紧锁,时而点头,时而沉思。

    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深知粮草的重要性,也明白春耕对于国家未来的意义;另一方面,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不愿轻易放弃已经到手的战果,更不愿让百姓承受过多的苦难。

    终于,刘禅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丞相所言极是,但朕意已决。可调三万人回关中屯田春耕,以确保国家的根本。然而,朕绝不能回长安。朕欲北巡,以安北境之地民心。丞相以为如何?”

    诸葛亮闻言,微微一愣,但随即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刘禅的北巡之举意义非凡,不仅能安定北境民心,更能彰显大汉天子的威严与决心。

    然而,他也明白,这一路上充满了未知与危险。

    片刻之后,深思熟虑的诸葛亮重重点了点头,说道:“陛下天威所至,并州、幽州各地必定更加安定。此举甚好,但弘农也需要防备司马懿。”

    刘禅点了点头,神色坚定地说道:“此地留下两万人守城,司马懿谨慎,断不敢来攻。即便是来攻,我们也有时间反应。”

    诸葛亮闻言,当即称善。

    陛下的决定是出于大局考虑,他自然不能拒绝。

    如今局势对大汉有利,适当的,确实可以加快进度了。

    数十里之外。

    在弘农郡城的城墙上,司马懿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而坚定。

    他身穿一袭深灰色的战袍,袍角随风轻轻摆动,仿佛与这城墙融为一体。

    司马懿的面容严峻,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虚妄。

    此刻,他正凝视着远方,心中却如同翻涌的海浪,难以平静。

    汉军的动作,自然瞒不过司马懿的眼睛。

    他早已得知,刘禅已决定撤军,并调派部分兵力回关中屯田春耕。

    这一举动,在司马懿看来,充满了狡诈与诡计。

    刘禅并非等闲之辈,此举定有深意。

    或许,这是刘禅为了引诱他出兵而设下的陷阱?

    又或许,这是刘禅为了掩盖其真正意图而布下的疑阵?

    司马懿的心中充满了疑虑与不安,他并未轻举妄动。

    他自己的使命是守住弘农郡城,确保魏国的疆土不失。

    在这个乱世之中,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只要能够守住这座城池,他便是大功一件,何必去冒那不必要的风险呢?

    然而,随着并州、幽州的消息传来,司马懿的眉头越皱越紧。

    军报中说:魏国在这两个州郡的战事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陷入了困境。

    青州被赵云搅得天翻地覆,无法自给自足,反而需要魏国其他州郡的粮草支援。

    而冀州征调的粮草,在涿县又遭遇了不测,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曹真所部的数万大军,粮草尚且捉襟见肘,更别提再增兵支援其他战场了。

    这些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司马懿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

    他与魏国一体,魏国的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他的富贵前程。

    如今魏国势弱,他的富贵当真能够保得住吗?

    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夜色渐浓,月光如水般洒落在城墙上。

    司马懿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孤独而坚定。

    他凝视着远方,心中却如同翻涌的海浪,难以平静。

    自己必须做出决定,一个能够确保自己富贵前程的决定。

    然而,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做出。

    一旦出兵袭扰汉军,便可能陷入刘禅设下的陷阱之中。

    而若是不出兵,坐视汉军从容撤退,他又如何向魏国朝廷交代?

    如何向那些期待他建功立业的将士们交代?

    司马懿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他时而踱步,时而驻足,仿佛在与自己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

    唉~

    曹魏三代基业,难道真抵不过天命在汉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