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一十一章 务实才俊,投名之状!(2 / 3)  蜀汉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曹叡,端坐在洛阳城的皇宫之中,眉宇间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殿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似乎也在诉说着这个国家的动荡与不安。

    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曹叡那略显疲惫的面容。

    他自然感受到了军中士气的低迷,那是一种无形的压抑,如同乌云般笼罩在魏军的上空。

    曹叡深知,士气是军队之魂,若士气不振,何以战胜强敌?

    然而,他却没有办法。

    求战,对面张苞率领的汉军仿佛看穿了魏军的心思,根本不与之决战。

    张苞,那个年轻而勇猛的汉将,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总是避开魏军的锋芒,让魏军无处着力。

    攻寨?

    曹叡也曾想过这个办法。但汉军的寨城坚固无比,且有火药之利。

    那寨墙高耸入云,厚实无比,魏军的攻城器械在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而汉军的火药武器,更是让魏军闻风丧胆。

    每次攻城,都是魏军伤亡惨重,却难以撼动汉军寨城分毫。

    曹叡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一次次攻城的惨烈场景。

    魏军士兵们呐喊着冲向寨城,却被汉军的箭雨和火药武器纷纷击倒。

    那血腥的画面,让曹叡的心如刀割一般疼痛。

    不得已之下,他只得回洛阳,稳定朝中情势。

    他知道,再这样下去,魏军将耗尽元气,洛阳恐怕真的守不住了。

    必须要想个办法破局!

    曹叡心中暗自下定决心。

    他猛地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之色。

    当即,他召见尚书令陈群、帝师郑称、侍中刘晔、太尉华歆前来商议如何扭转局势。

    侍从们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四位重臣便匆匆赶到。

    他们走进大殿,只见曹叡正坐在龙椅之上,面容严肃,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陈群,身为尚书令,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

    他身穿一袭官服,头戴乌纱帽,步履稳健地走到大殿中央。

    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却依然锐利如鹰。

    此刻的魏国正处于危难之际,作为重臣,他必须挺身而出,为皇帝分忧。

    郑称,帝师之尊,须发皆白,但气质高雅。

    他手持一柄玉如意,缓步走进大殿。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仿佛能看透世间一切纷扰。

    刘晔、华歆,步履沉稳地走进大殿。

    四位重臣站定之后,曹叡缓缓开口:“诸位爱卿,如今汉军压境,我军士气低迷,攻寨不成,求战不得。再这般下去,洛阳恐难坚守。朕召见诸位,便是要商议一个破局之策。”

    陈群闻言,眉头紧皱,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汉军寨城坚固,且有火药之利,我军硬攻难以取胜。不如暂且退守,整顿军马,再寻良机。”

    郑称摇了摇头,轻声说道:“退守虽可保一时之安,但非长久之计。我军若退,汉军必乘胜追击,届时我军将更加被动。”

    刘晔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冷声说道:“臣以为,我军应派遣精锐之师,夜袭汉军寨城。汉军虽有火药之利,但夜间视线受阻,我军可趁此机会一举破寨。”

    华歆闻言,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侍中之言有理。但我军夜袭必须谨慎行事,需选精锐之师,且要制定周密计划,确保一击必胜。”

    曹叡听着四位重臣的议论,心中暗自思量。

    他深知,每位重臣的建议都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其风险。

    夜袭汉军寨城,固然可以出其不意,但一旦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突然,曹叡眼前一亮,心中有了计较。

    他缓缓开口说道:“诸位爱卿之言,皆有道理。但朕以为,我军应双管齐下。一方面,整顿军马,加强防守,确保洛阳不失;另一方面,派遣精锐之师,夜袭汉军寨城,打乱其部署。如此,方可扭转局势。”

    四位重臣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曹叡此计既稳健又果断,既考虑了防守又兼顾了进攻,实乃破局之策。

    此刻。

    谷县,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沉静。

    城墙斑驳,见证了无数风雨沧桑,此刻却仿佛也感受到了城内即将掀起的波澜。

    王双,这位镇守谷县的大将,身材魁梧,面如重枣,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怒自威的英气。

    他身披铠甲,手持长剑,站在城楼之上,凝视着远方,心中却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身旁,一位副将低声细语,言辞恳切。

    他身材瘦削,面容清秀,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与不安。

    副将一边言明汉军对待投诚将军的优厚待遇,一边试探着王双的心意:“将军,汉军势大,我军孤城难守。若投降汉军,不仅能保全性命,还能享受荣华富贵。将军何不考虑一二?”

    王双闻言,眉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