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6章 独属于国人的浪漫(2 / 3)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六个章节的内容。

    国内的读者马上通过《世界文学》这册杂志,一睹了《百年孤独》六个章节的内容。

    前面已经说过了,中国这会儿还不是《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成员国。

    也就是说,中国还没有承诺保护世界文学的版权。

    所以这六章,未获马尔克斯授权,其实是盗版。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会儿国内法律意识淡薄,文学发展水平也不够,什么文学版权?根本没概念。

    这也就惹得后来马尔克斯愤怒的说:

    “有生之年不会将自己作品的任何版权授予中国的任何一家出版社,我发誓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

    京城。

    胡同口仍堆积着未融化的雪。

    江弦披着衣服,出去签收西安的来信。

    信是路遥寄来的。

    他先是在信里讲了讲自己读完《最后一个匈奴》的感受:

    “这篇,写匈奴,写家族几代人的不同经历。

    直到读完以后,我才意识到,的主人公不叫杨干大,不叫杨作新或者是黑大头,更不叫杨岸乡。

    的主人公是时间。

    起初我对你在文中时不时透露以后的故事情节有所疑惑。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在黑大头尚年轻气盛时谈到他儿子与杨家的渊源。

    后来才知道,与其说你在写,不如说你在写时间。

    也许时间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不是一去不返。

    为什么黑家和杨家毫无瓜葛却联系紧密,为什么黑大头会和小西北王并肩作战,为什么杨娥子等的伤兵竟然是101,为什么首长同志抱了年幼的杨岸乡.

    其实并非偶然或巧合,是因为时间。

    时间才是主人公。

    正如你在里写的,‘时间像是一种零散的纸片,不知什么时候你会将两片拾起,拼成一团,才猛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想,其实人在跳跃、穿梭于自己的人生,可能我们见过自己的未来,只是从不曾想到,原来未来会是这么回事。

    我读这篇,读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间中感受到生命。

    这刹那,恍惚间有种时间破碎之感,朦胧里明白了‘史诗’的意义”

    路遥的文字真挚而充满感情,是极高度的评价。

    江弦从这些句子里,能清晰的感受出路遥对《最后一个匈奴》这篇的喜爱。

    尤其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路遥能从这篇中读出感情,读出其他地方人读不出的意味。

    像是很多民歌和陕北的传说,外地人是不明白的,哪怕看到也不会有多在意。

    而像路遥这种从小就接触陕北本土地域风情的陕北人,绝对是能看懂的。

    这就像是《百年孤独》,当读者对其中一些结合了拉美当地文化的魔幻情节感到不解,开始解读的时候,无形中对拉美当地的文化开始解读,这样就进一步的了解了当地的文化。

    还有《黑神话》,“天命人”到了隐秘山洞,开了宝箱,看到菩提老祖的壁画,如果这会儿没血没蓝的话还会在山洞里自动回复,这时候中国玩家已经热泪盈眶,但外国玩家就不懂。

    这也正是这一类作品魅力所在。

    就像《黑神话》,它会给玩家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但与此同时,又吸引着大批不懂它的外国人试着接触、了解。

    路遥又和江弦交代了发行的事情,他代表《延河》向江弦做出了三点承诺:

    第一:全文一期发完;

    第二,头版头条;

    第三,大号字体。

    以江弦的分量,文章能刊发在《延河》上,那这些待遇其实是应该给予的。

    来信的最后,路遥询问起江弦《最后一个匈奴》下卷的消息。

    好多作家的写作,都喜欢分卷来写,尤其是长篇。

    就拿路遥他自己来说。

    众所周知的《平凡的世界》,其实一共分了三部来写,而且是分开发表的,中间相间隔了好几年的时间。

    而且这种分开发表,非常不稳定,好多作者因为上卷遭受冷遇,就不会再创作下卷。

    还说《平凡的世界》。

    路遥写完第一部《平凡的世界》以后,投稿给《当代》,结果被杂志编辑一顿挑剔:

    “能写出《人生》的作家,怎么会江郎才尽到这种低劣的程度?”

    没错,《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直接被《当代》拒稿。

    第二部更没有被任何文学刊物接受。

    也就是路遥,凭借巨大的毅力,顶着身体的疼痛,咬着牙用命写完了第三部。

    结果这唯一被公开发表的第三部,也只是在最边缘的文学杂志上刊发。

    最后是上天垂帘,登上广播电台,才使得这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