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6章 年富破敌,盖世功成,大治可期,皇帝慧眼(1.7万大章)(11 / 12)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虽有取巧之嫌,运气使然,但立功就是立功了。

    “陛下,湖北匪类肃清,湖北就要进入大治了!”

    耿九畴欢呼道:“而江西移入湖北三十多万流民,此次年督抚又获得二十万流民,湖北也就不缺人了。”

    “微臣以为,这二十万人,不能安置在黄州府、德安府,应该安置在安陆州。”

    朝堂欢呼之后,就要妥善安置流民了。

    王复表示同意:“陛下,黄州府、德安府毗邻大别山。”

    “这些流民有过进山当匪的经验。”

    “倘若故技重施,再进一次。”

    “咱们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剿匪。”

    “得不偿失!”

    “不如直接安置在安陆州,安陆州是湖北正中,四面八方夹着湖北各府。”

    “他们就算想叛乱,也无地叛乱,只能老老实实当良民。”

    朝堂安抚流民的同时,也在提防流民二次造反。

    朝臣基本同意。

    朱祁钰却在斟酌:“就安置在安陆州吧。”

    “升安陆州为安陆府。”

    “令当地知府丈量土地,安置流民。”

    朝臣山呼万岁。

    下了朝,朱祁钰看年富上的密奏,表情玩味:“邹苌……”

    邹苌这个名字,是他给起的。

    原来,邹苌叫孟州。

    没错,就是那个应该死了的孟州。

    “邹苌立了大功,升任夜不收司副指挥使。”朱祁钰直接定下来。

    这份官职,筹他邹苌之功,绰绰有余。

    大别山战事结束。

    边镛也踏上了去安南的路途。

    年富教了他很多,可谓是倾囊相授。

    “老师,待学生从安南归来,便在湖北侍奉老师!”边镛恋恋不舍。

    他本想拜薛瑄为师的。

    如今拜年富为师,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都有自己的利益驱使。

    边镛是因为考不中进士,想拜薛瑄为师,精习经义,走科举正途的。

    而能拜年富为师,就等于拥有年富的人脉,年富的治政、治军水平比薛瑄强上很多,最关键的是年富有着可怕的官场人脉。

    年富本就是治世之臣,深得圣心。

    如今有了这战功傍身,可谓是镀了层金身,他现在的目标,已经是往文庙里争一争了。

    边镛成为这样的名臣之徒,收获的好处难以想象。

    他塌上南行之路。

    临走之前,年富还在清剿大别山,然后把流民往安陆府移。

    这些工作没有什么大功,却是真的为百姓做一点事。

    边镛从麻城乘船,绕过江西走湖南。

    在长沙府,将他出京时皇帝交给他的密信,交给韩雍。

    韩雍和年富截然不同。

    韩雍也是全才,但他更倾向于军事,他有名帅之资,而且他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每日都在率军清剿土司、匪类。

    和年富不同,韩雍话很少,他属于人狠话不多的类型。

    一路往南,他就看到了湖南土司的惨状。

    被俘获的土司百姓,都在挖山建路。

    并且韩雍注重修缮河道,将一条条河流沟通,并打碎礁石,炸毁险滩,铸造优良港口。

    韩雍很少给中枢上奏章,却一直都在做。

    他不像朱英,上奏章鼓吹自己杀了多少匪寇、安置多少流民,山东如何大治。

    也不像林聪,在河南畏手畏脚,施展不开抱负。

    也不想方瑛在两广,杀得人头滚滚。

    韩雍是默默做事,不经意间,已经把前期铺垫做好了,道路打开,航线确定,密林砍伐,训练兵卒。

    只要涌进来大批流民,湖南就会焕发出生机。

    韩雍只缺一个一锤定音的良机。

    边镛一路走一路看,发现湖南百姓是最苦的,很多人都在玩命的劳作,不是清理河道,就是砍伐密林。

    但湖南人没有喊累喊苦的。

    因为以前过的日子更苦更难,现在官府征召夫役,是给发钱的,能赚钱,总比在家闲得蛋疼好。

    一路顺江而下,进入广西。

    整个广西,给边镛最大的印象,就是忙碌。

    一排排车马,在道路上川流不息;一行行船队,在广西境内经商贩卖。

    还有很多路人,成群结队的,正在往广西迁徙。

    这些人穿着锦绣,看着就华贵。

    显然,这些都是江西士族,从主家拆分出来,获得了一部分家产,从而移民广西。

    广西也都准备好了,田亩、住宅都准备好了。

    别的地方怕土地兼并,广西最不怕。

    只要士族愿意来就好。

    有多是土地,让你们随便兼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