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3章 使团抵达印度,不重文化的印度(5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外科,中医水平十分低劣。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啊,自己国家的瑰宝,竟无人学会。”陈嘉猷很无语。

    明人嗜书如命,这里弃如敝履。

    他们先人的伟大著作,竟然被当成垃圾,而民间医者竟不知这些珍贵的著作。

    “咱们能不能将印度的全部书籍,带回大明?”

    副使张元祯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反正他们不重视书籍,只看重钱财,咱们可先搜罗宫中书籍,再去民间购买古书。”

    “不管什么书,只要是书咱们就收。”

    “陛下有多是钱,咱们多花点买书,陛下肯定不心疼。”

    这话引起一片大笑。

    皇帝珍爱书籍,让士大夫非常满意,尤其皇帝公开皇家藏书,此事在民间极具声望,甚至有传言说是千古第一爱书的皇帝。

    “可怎么运回去呀?”陈嘉猷苦笑。

    是啊,收集容易,运回去难。

    “不急,陛下终究会荡清云南,若从云南出国,穿过上缅,就能抵达孟加拉部落了,穿过孟加拉,就能走船到咱们这边了。”

    张元祯道:“或者翻越雪山,从乌斯贜回国。”

    陈嘉猷幽幽道:“最好是走水道,走海路最快。”

    “若遇到风浪,翻船了呢?这些书籍可就没了呀!”周正方反对。

    “不如,咱们也用贝叶写字?”张元祯道。

    “用贝叶?那岂不退化了?”有使臣觉得这是蛮夷的做法,不屑为之。

    “不!”

    “贝叶上的文字,不怕水,不易腐烂。”

    “这地方如此炙热,咱们用纸书写之后,很容易掉字、花字。”

    “很有可能因保管不善,一腔心血付诸东流。”

    “此地遍地都是贝叶,咱们可多多抄录几份,然后运送回国,哪怕一份损坏了,其他的还能对照。”

    张元祯道:“其实咱们也可以不用书写,雇佣本地人来书写,咱们支付钱财便是。”

    “但不能让一个人写,把书拆开,多多召集一群人誊写,打散了誊写,不许他们学会。”

    “写完之后,咱们把所有书籍搜集起来,兵分数路运送回国。”

    “哪怕是一路因为意外而损失,也不会导致整本书彻底失传。”

    “诸君,意下如何?”

    这个办法好!

    印度人历史虽不如华夏长,但也不短的,是灿烂的古文明,书籍必然是极多的。

    收集起来,光凭上千人肯定不够。

    花钱雇人来写,这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咱们把商路走通了,就会有大明商贾过来。”

    “收集书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一点点收,等商贾都来了,更方便咱们行事。”

    “当然了,也可鼓励印度商贾,把书籍卖到大明去,比咱们买更方便。”

    陈嘉猷对着张元祯深深行礼:“这些珍贵书籍送回大明,张公乃首功。”

    “不敢称张公。”

    “您将这些书籍运送回国,已经足以称一声张公了。”陈嘉猷认真道。

    说干就干。

    使团不惧酷热,天天研读印度的书籍。

    印度在医术、数学、占星术、宗教上都有着独到的天赋。

    钦天监正在测算历法。

    陈嘉猷打算邀请印度天文大师,去大明任官。

    可是,罗第王很不好意思的表示,他的王国里没有精通天文的大师。

    他又提出要观看前人制作的天文仪器。

    “什么仪器?”罗第王都不知道,观测天文是需要仪器的。

    古印度不重视制作仪器,只提出理论,而后人更是连理论都忘了,对天文都不懂。

    陈嘉猷才知道,如今的印度,已经严重退化了,远非昔日那个灿烂的文明可以媲美的了。

    不过这也是好事,这些书籍运回大明去,大明取精去粗,回炉重造。

    仅用时一个月,大明使团就将罗第王朝的皇家藏书,全部翻译完了。

    一千人,就算十二个时辰不睡觉的翻译,一个月就翻译完毕,足见书籍之少,这还是皇家藏书呢。

    再看看大明,皇帝公开皇家藏书,天下人誊抄三年多了,还没有抄录完毕,可见汉人书籍之浩如烟海。

    “大使,我认为书籍会藏在遗迹之中,我们可以花钱去收购。”

    张元祯酷爱书籍,他是大明使团里,唯一一个将全部书籍看完的人。

    陈嘉猷派人在王都里支摊收书。

    大明使团闲来无事,竟然在给印度编年史,印度自己人不修史,大明帮他来修。

    同时,陈嘉猷派人返回大明,请求大明增派人手来印度。

    周正方带着全部医书的复刻本,率领一千人,按照原路返回,他从印度首都德里出发,历时一个月,抵达上缅阿瓦。

    这时才得知,大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